摘要:针对国内猪场的养殖环境和现有水平,本文认为蓝耳病的控制需从“驯化”入手:让某一种蓝耳病血清型在猪群中成为优势毒株,让猪群中所有个体对这一血清型产生免疫,停止排毒,以便让病毒失去新的易感宿主,找不到继续增殖的场所,确保蓝耳病不爆发,尽量降低蓝耳病对生产造成的损失。驯化的工具有两个:一个是统一感染,包括发病猪血清、商业化疫苗、本场分离的蓝耳病自家苗;另一个是加快猪自身的病毒血症清除、阻止带毒猪排毒,包括封群、饲喂爱乐新、淘汰带毒猪。维持猪场内蓝耳病感染的动态平衡,还要做好内部管理工作,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减少外源性血清型蓝耳病对现有猪群造成冲击;另一方面是尽量减少猪群内部蓝耳病的交流传播,以防PRRSV产生变异和重组。 关键词:猪蓝耳病;驯化;净化;疫苗 猪蓝耳病(猪繁殖呼吸综合征,PRRS)自1987年首次在美国发现,一直是困扰全球养猪业的主要疾病,尤其在中国。蓝耳病在我国不同地区反复发作,并引起大量猪只死亡。特别是以高致病性蓝耳病为罪魁祸首的“猪高热病”,不仅在国内兴风作浪,还漂洋过海,“出口”至邻近国家如泰国、越南等,给当地生猪养殖造成巨大损失。我们已经知道,蓝耳病会造成猪的免疫抑制,导致其他细菌、病毒乘虚而入。蓝耳病控制不了,猪场难有太平。现有PRRS的疫苗免疫有众多不足之处:灭活苗的免疫原性差,接种后抗体效价低,达不到有效的保护作用;弱毒苗要看疫苗株与野毒株之间同源性的高低而效果不一,对变异较大的病毒株交叉免疫保护性低(在自然界中已经分离了成千上万种不同的蓝耳病病毒的分离毒株,每一种基因型的毒株现在仍在变异)。弱毒苗存在散毒的危险,有报道称弱毒苗可垂直传播,感染胎儿。弱毒苗也能影响公猪精液,公猪不推荐接种蓝耳病弱毒苗。 对于母猪舍、保育舍、育肥舍分开的猪场,蓝耳病净化也是当今国际养猪业热门话题。PRRS可在猪群形成持续感染,但种猪群在120-180天后就不再传播,如果对猪群开始进行闭群措施,持续6个月的时间内不引进后备猪,封群快结束时清空保育舍,通过这种方法可以清除PRRS,200天后引入阴性猪作哨兵猪,如不再受到感染,这表明猪群净化了蓝耳病。位于美国中南部的Cargill公司,在一个10万头母猪生产体系中清除了PRRS,与未净化PRRS之前比较,生产取得了很好成绩,另外诊疗、药费降低了51%,抗生素费用减少了70%(饲料、饮水加药和注射用药)。但在中国现有养猪条件下,要实现蓝耳病净化十分困难。对于多点式饲养的猪场,蓝耳病净化相对容易,母猪、保育猪及肥育猪在同一个场里的一条龙生产的大猪场,蓝耳病净化几乎不可能,而且极容易重新感染,由于种种原因,国内只有很少的猪场做到了多点式饲养。净化需要的相关费用很高,高素质人才也是瓶颈,有关净化的相关细节还有很多需要探索的地方,净化后更新的蓝耳病阴性种猪来源也是有限的(国内只有极少数几家种猪场在做蓝耳病净化),蓝耳病净化的猪场一旦重新感染,其损失是巨大的,这让很多打算尝试的猪场决策者望而却步。 针对国内猪场的养殖环境和现有水平,笔者认为蓝耳病的控制需从“驯化”入手。所谓驯化就是控制蓝耳病病毒在猪群中稳定感染,既不清除,也不爆发。驯化是手段,保持猪群稳定是目标,驯化的工具有两个:一个是统一感染,保证只有一个血清型蓝耳病占主导,这包括发病猪血清、商业化疫苗、本场分离的蓝耳病自家苗;另一个是尽快清除病毒血症,抑制蓝耳病带毒猪排毒,将蓝耳病的感染维持在一个不爆发甚至不影响生产成绩的目标内,包括淘汰措施、饲料中添加爱乐新(有效成分泰万菌素,英国ECO公司出品)、封群等,下文详细阐述之。 1 驯化蓝耳病的工具 1.1 同步感染的工具 理论上讲,商业化疫苗是理想的感染工具,注射蓝耳病疫苗,使免疫猪维持较高水平抗体,保护猪群免遭野毒的感染,可是如上文所述,无论是弱毒苗、灭活苗、基因重组疫苗所引发的中和抗体效价不高(约32倍),中和抗体出现的时间也相当缓慢(约8周),且保护效果也不一致,对变异较大的病毒株交叉免疫保护性低。所以蓝耳病的疫苗只能是一个同步感染的工具,我们无法对疫苗的保护期望太高,就效果而言,弱毒苗好于灭活苗。每个猪场究竟选择哪个疫苗,需要检测本场优势蓝耳病毒株的血清,选择血清型最接近的疫苗。国内上市的蓝耳病弱毒疫苗毒株有:ATCCVR-2332株、CH-1R株、R98株、NVDC-JXA1-R株、HuN4-F112株、TJM-F92株等6个毒株,相对于蓝耳病的众多血清型和每年的变异频率,可供选择的疫苗太少了。注射蓝耳病血清也是同步感染的方法,血清的制作要求稍高,选择典型的发病猪抽取血清且确保处理后的血清中不含有其他病毒或病菌。注射血清期间,可能会出现有的猪只发烧不食,可注射葡尼辛氟甲胺退烧,饲料或饮水中加阿司匹林。怀孕母猪为防流产死胎,饲料中可添加爱乐新,减弱注射血清的应激。自家苗也是同理,关键是灭活能否彻底,病料是否典型,病毒含量足量与否。以前采用的驱赶发病猪在猪场散毒感染,因针对性不强、效果差等原因,基本上不推荐采用。根据猪场自身情况,三个方法中采取一个就可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