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登陆 | 注册 | 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发展论坛 > 养猪业篇 > 文章

怎么防止猪价“跌跌不休”?

时间:2014-04-13    点击: 次    来源:阳光畜牧网--中国农民报    作者:阳光畜牧网 - 小 + 大

    近期,生猪市场遭遇近年来少见的极寒。据农业部监测,4月份第1周(采集日为4月2日)全国活猪平均价格11.35元/公斤,比前一周下降2.1%,与去年同期相比(简称同比,下同)下降14.1%。至此猪价已连跌16周。猪粮比在今年1月22日连续两周低于6∶1盈亏平衡线后,在3月更是进入5∶1的红色预警区域,中国生猪预警网4月1日的数据显示,养殖户自繁自养出栏生猪,头均亏损337元。有分析称,养猪业亏损达3年来最甚。
    多年来,养殖者、市场和消费者都已对“一年盈利、一年保本、一年亏本”的“猪周期”司空见惯。然而,这波2010年开始、本该在2013年探底开始新一波上涨行情的养殖周期却不断拉长,自2013年12月中旬后,按惯例进入元旦、春节都是上行的生猪价格,却一反常态,一路掉头向下,直至养殖场户深度亏损。
    探究猪价“跌跌不休”背后的深层缘由,其实,还是市场规律作用的结果,根本原因仍是供需失衡,只是多种因素共同叠加,让这波“猪周期”持续得更久、表现得更剧烈。
    生猪产能处于较高水平,需要较长时间释放。2011年,处于高位的猪价刺激了大规模补栏。能繁母猪存栏量直接决定生猪行业产能。据农业部4000个监测点数据,在2011年10月至2013年8月,能繁母猪存栏同比持续增长。这23个月里累积的产能持续释放,必将造成生猪出栏量的“井喷”。来自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也能印证这一点:2013年全国生猪出栏71557万头,比上年增长2.5%。国家发改委在今年1月曾发文表示,从存栏情况看,当前我国生猪产能处于正常偏高水平,市场供大于求的情况仍可能持续一段时间。
    猪肉消费持续偏弱,猪价上行乏力。历年春节后都是猪肉消费淡季,但除了季节性消费的影响,居民肉食消费选择日益多元、餐饮单位猪肉消费萎缩,也导致猪肉消费整体减少。据中国生猪预警网首席分析师冯永辉判断,去年至今,猪肉消费总量下降近一成,从生猪产能偏高的角度分析,目前供大于求的程度远超一成。
    面对生猪养殖持续亏损的现状,为提振生猪市场,商务部于3月27日展开2014年第一批中央储备冻猪肉的收储工作,但因收储数量有限,且未能触及产能调整等深层次问题,其效果并不被市场看好。
    要走出本轮猪价低谷,出路无非是做到产需的基本平衡。当务之急是调整生猪养殖结构,将大龄、低产母猪淘汰,抑制过高的产能。早在去年猪价低迷之时,管理部门和业界呼吁淘汰过剩母猪的声音就不绝于耳。
    经过几轮“猪周期”洗牌,虽然有大量散户退出,但与此同时,则是近年来大量外部资本进入养猪业,有业内人士称,每年的资金量在300亿元以上,扩张速度惊人。同时,那些一直坚守养猪业的养殖户,也与早期的散养户不可同日而语,他们不仅有一定的抗风险能力,而且又多是投入全部身家养猪,把养猪当做主业,不会轻言退出。
    制度经济学告诉我们,在市场博弈中,个体的理性往往会导致集体的非理性。破解这一困境,不是要否定个体理性,而在于如何建立起一种激励兼容机制,达到个体理性和集体理性的平衡。
    笔者以为,破解“猪周期”,需要走出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思维,系统施策,综合施策。
    首先,继续加大规模化标准化养殖推进力度。通过规模化标准化破解产业波动,已成为业界的共识,但这种规模化应是适合我国国情的适度规模化。适度包括规模的适度和速度的适度。现在养猪业进入门槛很低,谁都能进,谁都能养,还有一些养殖场存栏动辄上万头甚至十万头。非理性的发展必然导致非理性的大起大落。因此,要鼓励发展符合我国农村生产和现阶段产业实际的中小规模养殖。适度的速度,就是要考虑规模化养殖的推进速度与城镇化相适应。

上一篇:中国生猪养殖模式分析

下一篇:国家猪肉收储利弊谈

网站地图 | 服务条款 | 联系方式 | 关于阳光
冀公网安备 13050002001403号

|

建议使用1440*900分辨率浏览 
冀ICP备14003538号  |   QQ:472413691  |  电话:0319—31630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