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 处理 波恩氏液固定→75%酒精(2h)→80%酒精(2h)→95%酒精Ⅰ(2h)→95%酒精Ⅱ(2h)→100%酒精Ⅰ(2h)→100%酒精Ⅱ(2h) →二甲苯酒精溶液(0.5h)→二甲苯Ⅰ(0.5h)→二甲苯Ⅱ(0.5h) →浸蜡包埋→切片→HE染色→封固[7]。 2 结果 2.1临床观察 气泡病患病鱼腹部朝上不能潜水,漂于水面,游动缓慢、无力、贴边,或分布在水流较缓处的中上层水中,腹部膨胀。鱼体逐渐被气泡托浮水面,侧卧、或翻转。体表黏附气泡,严重者口不能闭合,肉眼可见口的两侧的两条沟裂内有呈线形排列的许多气泡。不吃食,不生长。如不及时救治则死亡。 气泡病患病鱼用解剖剪将其腹部剪开,则胃、大肠与中肠立即膨胀出,肠内有大气泡,包括大肠与中肠,气泡较大,有些部分膨胀至与腹部一样粗,且还有许多微小气泡。鳃丝完整,肝较白,被充气的肠道压缩,严重充血。患病鱼胃柔软,弹性度极大,气泡积累胃中,使胃膨胀,幼鱼在严重时可清晰见到胃囊食物。胃充气后,鱼体腹面向上浮游于水面。肠气栓是由胃充气造成。解剖可见从前肠到后肠,气栓布满拯个肠管。部分食物粘贴在肠壁。肠气栓使消化道上下通气不畅,形成肠梗阻。 烂鳃病发病鱼背部变为淡黄色,尾鳍边缘色素消失,形成透明的镶边。体色发黑,尤以头部为甚,食欲减退,游动缓慢,反应迟钝。随着病情的发展,鱼体在水面离群独游,不进食,对外界刺激失去反应,鳃瓣残损,死亡现象逐日增多。鳃盖中间部分糜烂成一圆形或不规则形。 烂鳃病病鱼鳃上的黏液多,鳃丝充血肿胀,鳃小片有的融合,鳃的某些部位因局部缺血而呈淡红色或灰白色;有的部位则因局部淤血而呈紫红色,甚至有小出血点;严重时,鳃小片坏死脱落,鳃丝末端缺损,鳃丝软骨外露。溃烂后的鳃组织呈土黄色,常粘有污泥。显微观察,在病变鳃丝的周围常粘附着坏死脱落的细胞、黏液、柱状屈桡杆菌和水中各种杂物。鳃组织出血、腐烂和崩溃。但鳃上无大量寄生虫或真菌寄生,可确定为细菌性烂鳃病。 2.2病理切片观察 2.2.1正常鳃的基本结构 肉眼观察,正常组鱼的鳃由鳃弓和鳃丝组成,每个鳃丝有很多鳃小片。光镜观察鳃小片排列整齐,由上皮细胞、结缔组织、毛细血管及神经组织等构成。纵切鳃小片可见毛细血管内充满血细胞(图1、图2)。 2.2.2正常肠的结构 正常的肠由肠上皮、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浆膜、黏膜肌、环肌、纵肌等组成。黏膜放大后可看到由杯状细胞、淋巴细胞、黏膜肌、纹状缘、游走细胞、基膜、固有膜、毛细血管组成[8]。毛细血管中充满血细胞(图5、图6)。 2.2.3烂鳃病鳃的结构 肉眼观察:病鱼体色发黑,鳃盖中间部分常糜烂成一圆形或不规则的透明小窗,俗称“开天窗” [6]。鳃上黏液增多,鳃丝肿胀,鳃的某些部位局部缺血而呈淡红色或灰白色,有的部位因局部淤血而呈紫红色,甚至有小出血点。严重时,鳃小片坏死脱落,鳃丝末端缺损,呈“扫帚状”,并附有杂物,软骨外露。显微镜检查鳃丝无寄生虫或真菌寄生时,可诊断为细菌性烂鳃病[6]。 组织病理学显微观察的结果表明:患烂鳃病的鱼鳃小片腐烂严重,严重者鳃弓和鳃丝也有所腐烂。鳃小片上细胞大量坏死,成片脱落;组织间隙充斥着大量的血细胞,有严重的充血现象。鳃小片有些断裂。鳃小叶又柱状细胞所维持的正常结构消失,有的鳃小叶上皮细胞与中间的毛细血管分离,个别鳃小叶上皮细胞增生,互相融合在一起成棍棒状。鳃失去气体交换功能(图3、图4)。 2.2.4烂鳃病肠的结构 烂鳃病肠与正常肠无较大区别,无明显充血或缺血症状。基本可确定杂交鲟幼鱼烂鳃病的病原体对该鱼肠道无较大感染性。 2.2.5患气泡病鱼的肠结构 肠壁变薄,变光滑。黏膜层萎缩、断裂,只剩黏膜下层、黏膜肌、环肌、纵肌和毛细血管痕迹。黏膜下层有大量的血细胞,有严重的充血现象(图7、图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