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登陆 | 注册 | 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疫病防控 > 基础兽医 > 文章

中国禽流感20年留下很多未解之谜

时间:2013-06-30    点击: 次    来源:阳光畜牧网--中国新闻周刊    作者:阳光畜牧网 - 小 + 大

 
    不过,中国内地学界始终认为,当年香港的H5N1禽传人事件,与内地禽类的禽流感病毒没有直接关系。陈化兰说,他们将香港的H5N1病毒与“广东鹅”毒株做了对比,发现只有一个HA基因相同,其他基因都不一样。她说,“当时,香港方面认为,这一病毒来源于3个病毒的重组,‘广东鹅’只提供了1个H5的HA基因,H9N2提供了内部基因,H6N1提供了1个NA基因,重组过程应当发生在活禽市场。”
    2004年,禽流感在中国家禽里大规模爆发,在1月27日~2月16日短短半个月多时间内,全国共有16省36市51县发生了H5N1高致病性禽流感,共计49起。自2005~2006年3月间,又有14个省(市、自治区)发生35起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共死亡18.6万只家禽,扑杀2284.9万只。
    实际上,病毒跨越禽与人之间的障碍也可能“另辟蹊径”,那就是通过中间宿主实现变异。2009年3月起在墨西哥暴发的H1N1“人感染猪流感”,其病毒基因中就包含猪流感、禽流感和人流感三种病毒的基因片段,这种病毒迅速造成全球范围的蔓延,后被世卫组织更名为“甲型H1N1流感”。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流感研究室研究员郭元吉解释说,“通常情况下禽流感与人流感病毒不易相互直接传播,但猪对人流感与禽流感病毒都敏感,而且,还从猪身上分离出人流感与禽流感病毒基因重组形成的病毒株。所以有人认为,猪是人流感与禽流感病毒基因重组的‘搅拌器’。”
    从青海湖事件到意外出现的H7N9
    每年,成群结队的候鸟都要在寒冷的西伯利亚与温暖的东南亚之间来回往返。其中,东亚大陆上大大小小的湖泊,包括中国最大的内陆湖青海湖,是斑头雁等候鸟在迁徙过程中重要的中转地。野鸟与鸭子都是禽流感的天然宿主,二者体内可以携带多种亚型的禽流感病毒而不发病。而在中国,野鸟与鸭子共享水域和食物是常见的景象。因此一般认为,禽流感的传播途径,最初是由野鸟传给与之紧密接触的鸭子,再由鸭子进一步扩散给其他家禽乃至哺乳动物——此时,距离人类感染禽流感就只有半步之遥了。
    但青海湖的野鸟死亡事件却成为另一个节点。2005年5、6月,青海湖畔忽然有6000多只野鸟死于高致病性H5N1禽流感。以前从不发病的野鸟竟死于禽流感,这一反常的现象显示了病毒进化的威力,因而也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很多专家认为,这标志着禽流感开始从家禽又回传到了野鸟。
    这一观点的代表人物是香港大学的病毒学家管轶。2005年7月,管轶与一些科学家在《自然》杂志上发表论文指出,多年来,H5N1病毒在南中国的水禽之间持续演变,到2004年,其中一种H5N1取得了遗传优势。论文指出,青海湖死亡候鸟体内的H5N1病毒基因,与南中国的家禽所携带的病毒极为相似,因此,估计这些候鸟受到了南中国的家禽的传染。
    同是在2005年7月,由时任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所长高福领衔的研究团队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有关青海湖毒株的论文,该论文分析认为,青海湖禽流感病毒有可能是通过迁徙鸟从东南亚传入的。高福对《中国新闻周刊》记者表示,青海湖毒株是一种重排的病毒,“在理论上,‘广东鹅’毒株是现在H5N1所有分支的老祖宗,但青海湖毒株与它并不直接相关。目前在科学上,还找不到禽流感病毒从家禽传回到野鸟的直接证据。”
    对于造成青海湖野鸟死亡的病毒来源之争,陈化兰不愿做出评论。她说,“在青海湖出现的禽流感毒株,与我们以前在中国家禽体内发现的任何一种毒株都不一样。” 2005年,辽宁黑山的鸡场被感染了这一毒株,农业部对当地的2000多万只鸡做了彻底捕杀。陈化兰说,青海湖毒株经过候鸟的传播,如今已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存在,比如在埃及,引起了大量家禽及人类的死亡。但由于当时果断扑灭了黑山的疫情,中国的家禽体内至今都不存在这一毒株。
    从今年初春开始,在我国华东地区陆续出现感染人类的H7N9禽流感病毒。对于这种意外出现的病毒,有基因分析结果认为,它来源于中国的杭州鸭和韩国的禽类。另有研究则认为,该病毒起源于中国华东地区的家禽或野鸟。
    随着人类H7N9疫情的发展,陈化兰领导的团队也不得不暂时放下进行多年的H1N5禽流感病毒研究,把更多的精力用来应付鉴定H7N9的任务上。至于禽流感病毒在中国将如何演变,陈化兰说,从自然界中分离到的任何两个禽流感病毒,都不可能完全相同,因此,中国禽流感病毒的演变过程和趋势原本就是这么的复杂。

上一篇:规模化鸡场卫生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下一篇:如何预防蛋鸡夏季热应激

网站地图 | 服务条款 | 联系方式 | 关于阳光
冀公网安备 13050002001403号

|

建议使用1440*900分辨率浏览 
冀ICP备14003538号  |   QQ:472413691  |  电话:0319—31630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