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反映养猪盈利的指标普遍下跌。其中,全国猪料比价为3.53:1,猪粮比价5.12:1,同比下跌22.3%、12.6%。自繁自养出栏头均盈利至-260元/头。当前我国生猪养殖业深陷行业低谷,猪价“跌跌不休”,养殖户们苦苦支撑,大呼“养不起”! 为防止猪价过分下跌,造成养殖户大面积亏损,国家层面以猪粮比价为标准设立了预警区域,当猪粮比价连续四周处于5.5:1—5:1区间时,国家将进一步增加中央政府冻肉储备,同时要求主销区和沿海大中城市增加地方冻肉储备,还可以适当增加地方政府活猪储备。 当前国家层面猪肉冻储政策已经启动,但目前来看,对生猪市场价格的支撑作用不大,猪价依然下跌,且存在下跌的空间。 禽流感来袭似乎是养猪业的唯一利好 当前,禽流感疫情持续发酵,感染病例、死亡人数持续增加。在刚开始疫情病源没有明确界定的情况下,加上受2005年猪流感等因素的影响,养猪业亏损进一步加大,雪上加霜的严峻形势让养殖户一片恐慌。而后期随着病源来源于禽类动物的可能性逐渐增加,人们放弃了对家禽类产品的消费,猪肉的替代作用显现,对猪肉价格有短暂的支撑作用。这似乎是养猪业受成本上涨、供过于求等不利因素困扰后,唯一对生猪养殖行业的利好。 中投顾问农林牧渔业研究员郑宇洁指出,就当前来看,形势依然不容乐观,对家禽类产品的分流导致的需求转移对猪价的支撑作用有限,且难以持续,市场的供过于求以及猪周期对行业的影响根深蒂固。 猪周期能否破解? 中投顾问农林牧渔业研究员郑宇洁指出,我国生猪养殖业周期性明显,大概3-4年一个周期。当前情况下,猪价处在下跌的区间,从我国生猪生长、出栏周期来看,下跌区间将持续6-7个月,同时受季节性消费的影响,夏季人们对猪肉的消费量呈下降的趋势,因此猪价在此期间出现上涨的几率不大。 国内生猪养殖业散户众多,调控不科学,信息收集滞后、缺乏准确性等因素,都加剧了生猪市场行情的波动,缩短或者延长了猪周期,养殖户们“一年跌、一年平、一年亏”,三年下来,担惊受怕,盈利水平有限;与此同时消费者们看猪价如“过山车”,连呼“吃不起”。如何降低猪周期对我国生猪市场的影响呢? 首先,加强规模化养殖、科学化管理。我国生猪养殖行业散户众多,行业集中度亟待提升。规模化养殖能够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盈利空间,在猪价下跌的时候,可以增强自身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另一方面,大型养殖企业实力较强,规模有保障,生猪养殖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之后,可以加强这一环节的话语权。因为屠宰企业要保障开工率,同时对产品质量的要求也促使屠宰场更倾向于和大型养殖场签订合同。行业集中度的提升、规模的扩大也便于国家相关部门做好统计工作,为企业提供准确的供求信息,帮助企业及时、合理调整存栏量,从而减弱猪周期的负面影响。 其次,转变当前我国猪肉消费习惯和结构。我国猪肉消费主要有三种形式:热鲜肉、冷鲜肉、冷冻肉。其中受人们消费习惯的影响,热鲜肉占据最大的比重;冷鲜肉大概10%,一线城市达到30%左右;冷冻肉相对较少,大多是在国家放储调控时进入市场。欧美等发达国家冷鲜肉占比达到90%的比例,因此就我国而言,提高冷鲜肉的消费还有很大的空间。冷鲜肉的储藏周期较热鲜肉长,可以延长市场上肉制品的销售周期,缓解生猪价格过快上涨或下跌对终端产品价格的影响,或者延缓市场需求的增减,对生猪养殖的影响,从而有利于平缓行业周期震荡。冷鲜肉营养价值保存完好,而且不易被污染,有利于保障产品质量。提高其比例,需要国家加大冷链物流体系建设以及做好宣传等方面的工作。 最后,加快推进生猪期货进程。期货主要功能是通过套期保值和价格发现机制,能动地调节和引导现货市场的运行和发展。2009年12月底起,重庆、湖南和江苏等地已先后推出了生猪远期交易,目前我国上市生猪期货的各种制度与环境条件已基本具备,只是交割标准、防疫等细节问题还需进一步完善。对规模化养殖企业来说,生猪期货市场可以更好的防范风险,保证企业的基本盈利。其价格发现功能以及套期保值机制,可使企业锁定远期价格,引导和调节市场运行,减弱生猪市场周期涨跌带来的影响。 多事之“春”,行业转机何时才能到来?抛开其他因素影响,预计在10-12月份左右生猪养殖行业有望迎来行业的转机。但是,转机的到来是否就预示这下一个周期的开始?这是企业、消费者以及政府都不想看到或经历的。降低猪周期不利影响,需要企业提高规模、科学化养殖水平,需要政府完善调控措施,加强信息预警机制建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