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登陆 | 注册 | 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发展论坛 > 养猪业篇 > 文章

怎样的养猪模式最合适

时间:2010-02-01    点击: 次    来源:阳光畜牧网    作者:阳光畜牧网 - 小 + 大



  这两年的生猪疫病较多,有人把问题归结到散养上,认为农户散养不可取。其实,疫病来自环境,不完全取决于养殖模式。散养的优点很多,第一是它可以及时充分地利用农作物的副产品等非产品饲料,提高资源利用率。第二是它可以提供大量的农家肥,降低对环境的污染。第三是它可以充分地利用农村的剩余劳动力,给更多的农户特别是没有就业市场的农户提供就业。第四是它对于投资人来说机动性大,疫病爆发或市场委靡时可以随时退出,避免资源浪费。第五是散养的自产自销特点,满足了偏远山区、贫困老区农户的消费,同时也保留了地方的民间饮食文化与传统。“散养的最大缺点是冲击市场,是食品安全。”这样的观点不能成立。市场波动与食品安全这两点恰恰不是散养的问题。既然是在偏远山区,且自产自销,何以冲击市场?不用工业饲料,又“产能低下”,哪里来的药物残留?为什么“农家乐”这几年这么火?是因为消费者喜欢散养家畜。因此,中国目前的农业养猪大有市场,而自繁自养不仅是养猪的模式,谁说不是一种文化的模式?关键是要拿出信心把它做好。

  规模养殖大投入,大产出,必有大风险,而风险则不仅仅在于养猪了。早在十多年前,就有专家提出,一旦中国的养猪业全部照搬美国的模式,照搬美国“玉米豆粕型”的饲料配方,中国的玉米大豆可能就要大量进口。让专家不幸而言中的是中国确实已经“大量进口”大豆了,我们进口大豆也确实是为了豆粕而不是为了中国式的大豆消费———豆油。但进口大豆的“副产品”豆油转身把我们的菜子油、花生油等等传统油脂油料都弄了个灰头土脸,把整个油脂油料产业与消费格局都改变了,中国人现在大量地在消费棕榈油,这本不是消费者情愿的呀。专家指出,之所以玉米没有“大量”进口,是因为散户没有大量使用工业饲料,假如都用工业饲料,中国人的吃粮都是问题了。我国1年出栏6亿头猪,每头猪1年相当于1.5人消费的口粮。也就是说,现在中国的粮食不光是养活了13亿人,还养活了6亿头猪,还有100多亿只鸡。如果中国要大力发展工业养猪,那首先要解决中国人吃什么的问题。

  养殖模式是经济发展的产物,中国的国情决定我国养殖模式将是多元化的,而保障食品安全、缓解环境压力、确保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就业是基本原则。就目前而言,工业养猪代表着国际养猪产业发展方向,但中国要发展工业养猪必须走“中国特色的”工业养猪道路,既要发挥工业养猪对中国养猪产业的科技与经营效益的示范带动作用,更要解决工业养猪与粮食安全、农民就业的矛盾。因此,最可行的方法还应该是工业养猪与农业养猪相结合,大力推广各种各样的工农合作方式,这样,一可以发挥各个方面的生产优势,二可以分散产业风险到各个环节,三可以使我国养猪产业素质整体上升。而合作是多领域多方面的,如屠宰企业和养殖企业的合作,养殖公司与养殖农户的合作,加工企业与保险期货的合作等等。对此,许多大的企业已经有很切实可行的探索了。

上一篇:推进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的思考

下一篇:生猪保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网站地图 | 服务条款 | 联系方式 | 关于阳光
冀公网安备 13050002001403号

|

建议使用1440*900分辨率浏览 
冀ICP备14003538号  |   QQ:472413691  |  电话:0319—31630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