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的用意就是帮助对方理解,这样养牛是不行的,回到安徽后,他建议:你们给点政策扶持基金,我找几个股东,做一个大型集约化奶牛企业试一下?邓的方案是他去筹集8000万元人民币,政府支持个4000多万,土地等方面再提供些优惠,凑2亿多元就能把牧场建起来,政府慨然应允。 不过,无论专家、牧业企业还是投资机构,均对建设大规模集约化牧场持保留态度。即使在蒙牛内部,对此也多有担心。一次在酒桌上,有高管直言不讳地说:“老邓,那个模式不行的,别忘了,家有千万,带毛的不算。” 筹建初期,邓九强与高丽娜邀请三元、光明等知名乳业企业高管,以及行业专家齐聚马鞍山,探讨奶牛养殖,到场者没一个人支持。他们的看法是,奶牛养殖规模一般以几百头为限,再大的牧场,一旦发生疫病就可能血本无归,每日堆积如山的排泄物也难以处理。而邓九强的规划更令人惊讶,他要建存栏7000头以上的牧场。 面对一片反对声,邓有些上火,发言说:关于规模搞一万头对不对就不要讨论了,我在美国看过一万头的牧场,也看过两万头的,人家管理得很好。各位就说说我们现在要做这件事,需要注意什么就行了。 他没有实现募资8000万的目标,集资到6800多万时就无人入股。参与集资的共28人,大部分是蒙牛中高层管理人员、销售商与供应商。 地方政府投资为牧场租赁土地904亩,同时出资600多万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牧场主要固定资产是奶牛,作为活物,它并非可抵押资产。不过当地农发行还是在政府担保协调下,以奶牛为抵押,给领先牧业提供了1.5亿元信贷资金。 在之后牧场建设中,他们都受到地方政府的欢迎,每一个牧场都能获得银行70%的贷款。2005年9月,领先牧业在马鞍山注册成立,它是现代牧业前身,招股说明书显示,高丽娜持股15%、邓源(与邓九强同姓同籍)持股25%、蒙牛(马鞍山)占10%,其余50%股权分散在11位个人股东手中。牛根生个人并未直接持股。 工业化养殖 马鞍山是领先牧业第一个牧场。一直到2008年,邓九强隐身幕后,仍保留着蒙牛的职位,不过,他全程参与了牧场建设。 2005年9月,牧场开始选址,马鞍山夏天高温,冬天严寒。邓九强的爱人陪他一起上山,就租住在农户简陋的房子里,逢大雨雪,靴子会深深陷入泥中,他们需要频繁用力拔出。 在此之前,邓曾考察过欧洲、美国多家牧场,他认为中国奶牛养殖有两个误区,第一是一家一户的散养,然后乳品公司补贴加包收,第二是放养。某些广告上常见的蓝天白云下,奶牛在青青的草原漫步的情景,只不过是幻象。 “中国饲养员人均养两头牛,美国饲养员人均六十头以上,两头牛一年不过赚2万多块钱,这点利润农民能好好养吗?另外,我们的资源和美国和澳大利亚无法比,如今,中国一头牛年均产奶量不到四吨,美国是九吨,好的牧场能达到十二吨以上,我们土地少,环境差,奶牛吃得自然也差。”他认为集约化、大型化的饲养,才是中国奶源真正出路。 按照邓的思路,公司应该按照做工业的标准化流程养殖,并且将乳品加工厂和养殖场尽可能连在一起。他认为这是中国所独有的机会,“欧美牧场和乳制品厂布局早已固定,重置成本太高,而中国的大型牧场才刚刚开始”。 进入马鞍山牧场,需穿越一条长长的水泥窄路,路边都是密布的灌木,牧场坐落在一片开阔地上。相比后来兴建的合肥肥东等牧场,马鞍山牧场装备水平有所不如。肥东牧场现有1.7万头奶牛,预计能达到2万头,通往场区的公路有两条,一条专门用于运送饲料、储奶罐、沼液等,一条可以用于客车车辆的行驶。这里采用转盘式挤奶设备,速度超过马鞍山牧场的排式挤奶。建设越晚的牧场越先进,在建中的塞北三期与肥东牧场都采用了自动刮粪系统。 邓九强承认,马鞍山牧场建设过程中走了一些弯路。他们当时请美国资深养牛专家设计,“都是老头级别”的,当地人带他们参观的也是这些专家们设计的牛场,不过,后来他们才知道,这些场舍规划在美国已属于过去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