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登陆 | 注册 | 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畜牧科技 > 良种繁育 > 文章

中国肉牛育种和产业发展

时间:2022-03-01    点击: 次    来源:布瑞克咨询    作者:佚名 - 小 + 大

根据国家肉牛产业体系公布的资料,全国肉牛品种以杂交群体为主(约占79%),地方黄牛、牦牛、水牛为辅(约占21%)。杂交群体中,存栏量依次是西门塔尔牛、夏洛莱、利木赞、安格斯及其他进口品种与我国黄牛的杂交后代,其中西门塔尔牛杂交牛为主体。2021年拥有肉用公牛的种公牛站35家,肉用采精种公牛存栏2735头,涵盖44个品种,生产冻精3500万剂左右,产值在4亿元。冻精生产主体为西门塔尔、利木赞、夏洛莱和安格斯等品种。现有核心育种场42家,存栏16590头优质种牛,有涵盖地方品种、引进品种、培育品种的肉牛及水牛和牦牛等共计29个品种。联合育种在育种环节的地位稳步上升,成立了多种形式的联合育种组织,吸纳全国30多家种公牛站和核心育种场参与,实现资源、技术和育种信息的互通共享。

但是,由于育种基础薄弱和投入不足,种牛业至今没有走出引种-退化-再引种的恶性循环。现有地方牛品种97个,培育品种12个;已经开展种公牛培育且通过推广牛冷冻精液进行群体改良的品种35个,具有国家级核心群的品种仅26个。中国市场中的专用型肉牛品种只是初具雏形,改良比例不足30%,仍处于较低水平。肉牛品种多,规模小,普遍存在育种规划不明确、不稳定的问题,新品种培育难以持续开展。全国227个种肉牛场,存栏能繁母牛不足10万头,核心群母牛仅2万头,与全国7000万头左右的肉牛存栏量极度不匹配。肉牛种业在种源质量、数量及用种市场、技术等多方面还不成熟,有些品种选育存在退化现象,“杂交污染”风险较大。如前所述,中国商品肉牛不仅在出栏体重、胴体重,而且在育肥周期、屠宰率、出肉率、日增重等多项指标均明显落后于发达国家。《全国肉牛遗传改良计划(2011—2025年)》执行了10年之后,官方在新版计划中也承认:育种基础工作薄弱,品种登记、生产性能测定总体规模小,育种核心群小,引进品种本土化选育效率不高,联合育种机制不完善,地方品种优良特性挖掘利用不足、选育方向不明确等制约肉牛种业发展的问题还未得到根本解决。
  而畜牧行业之间不平衡的支持政策,导致肉牛研究资源(人才、设备、设施、场地)严重流失,其中之一是育种技术体系研究基础非常薄弱,总体水平比美、加、日、法、德、澳等国落后40至60年。主要在自主专用、泛用肉牛品种、种质提高、后裔测定、商品品质的研究和技术研发等方面差距极大。发达国家在种质资源、品种选育与提高的研发上分工明确,相互衔接。我国搞肉牛育种的科研、教学、资质企业不超过100家(从事种牛和精液营销的不超过50家),多数仅能维持运营。

上一篇:猪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种猪资源中心开工

下一篇:河北省启动太行鸡新品种(配套系)培育项目

网站地图 | 服务条款 | 联系方式 | 关于阳光
冀公网安备 13050002001403号

|

建议使用1440*900分辨率浏览 
冀ICP备14003538号  |   QQ:472413691  |  电话:0319—31630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