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登陆 | 注册 | 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疫病防控 > 监测流调 > 文章

非洲猪瘟自然弱毒株演变进程

时间:2021-03-05    点击: 次    来源:中国动物检疫    作者:戈胜强 ,王振忠等 - 小 + 大

西班牙和葡萄牙低死亡率 ASF 疫情的流行,导致了伊比利亚半岛出栏的生猪携带更多 ASFV,由此生产加工出的猪肉制品通过销售渠道将 ASF传播到法国(1964年、1968年和1974年)、古巴(1971年和 1980 年)、马耳他(1978 年)、意大利撒丁岛(1978 年)、巴西(1978 年)、多米尼加(1978年)、海地(1978 年)、意大利(1967 年和 1968年)、比利时(1985 年)和荷兰(1986 年) 等。

虽然继西班牙和葡萄牙之后,相继发病的国家中有的首发疫情很难追溯到源头,但巧合的是,后期流行的毒株有一大部分是低毒力的。例如,法国 1974 年传入的毒株可能为毒力减弱毒株,而且在马耳他、海地 、巴西和多米尼亚都出现过低死亡率的 ASF 疫情或监测到 ASF抗体阳性猪,部分地区还分离到中等毒力毒株,如巴西 1978 年分离株(Brazil'78),马耳他 1978 年分离株(Malta'78)和荷兰 1986 年分离株Netherlands'86) 等。该病的进化趋势使低毒力毒株得以流行,导致控制该病流行过程中面对的问题更加复杂。

2、东欧、中欧 ASF 自然弱毒株演变过程(2007年之后)

截至 2007 年,欧洲绝大多数国家已成功根除ASF(除意大利撒丁岛),并通过有效的防控措施阻止了该病传入,因此 20 世纪末欧盟被认定为ASF 无疫区。但 2007 年该病再次进入欧亚大陆后(格鲁吉亚首发),疫情发展速度远超以往。俄罗斯(2007年)、乌克兰(2012年)、白俄罗斯(2013年)、立陶宛(2014 年)、爱沙尼亚(2014 年)、波兰(2014年)、拉脱维亚(2014 年)、罗马尼亚(2017 年)、捷克(2017年)、匈牙利(2018年)、比利时(2018年)和德国(2020 年)等国家相继暴发 ASF。虽然大多数分离毒株的序列分析显示,俄罗斯及欧洲其他国家流行的 ASFV 与格鲁吉亚 2007 毒株(Georgia2007/1)高度同源,病死率接近 100%。但是部分研究显示,从野猪体内分离的毒株毒力更低,感染后病程更长,同居攻毒试验中有无症状猪存活(1/10),甚至口鼻攻毒后出现不发病现象(1/10)。同时,一些监测数据 显示,某些特定区域中存在无症状但ASF抗体阳性的野猪,这说明尽管最初传入的是强毒株,但一些感染猪在某些时候可以存活,保持亚临床感染甚至康复,这可能是由于流行毒株毒力减弱,使得一部分动物初次感染后获得免疫力而存活下来甚至康复。为查明俄罗斯ASF流行株中是否存在毒力减弱毒株,Pershin[53] 对俄罗斯境内分离的 ASFV(2013—2018年)进行动物接种试验,结果 Lipetsk 12/16 毒株(分离自利佩茨克,俄罗斯西南部城市)和 Odintsovo02/14毒株(分离自莫斯科州,俄罗斯欧洲部分中部)的病死率分别为 50.0% 和 87.5%,且 Lipetsk 12/16毒株接种存活猪攻强毒后(使用 Orlovsky 03/17 毒株)全部存活。

欧洲的研究中也发现了相似的毒力减弱毒株。2018 年,Nurmoja 等 在对野猪攻毒试验中存活猪样品分离到的病毒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发现了一株大范围基因缺失株(与 Georgia 2007/1 基因组相比,ASFV-Estonia 株在 5' 端缺失 14 560 bp)。进一步对不同地区的野猪临床样品检测,Zani 等证实爱沙尼亚 Ida-Viru 郡(东北方向)存在这种毒力减弱毒株。2017 年,Gallardo 等在拉脱维亚野猪体内分离到无红细胞吸附活性的自然弱毒株(Lv17/WB/Rie1)并经攻毒保护试验证实其安全有效。随后,基于该毒株的野猪口服疫苗研究开启。目前该口服疫苗仍在评价中。

3、国内 ASF 流行演变推测及防控对策

自 2018 年 ASF 传入我国以来,疫情报告次数呈现大幅下降趋势(2018 年 99 起、2019 年 63 起、2020 年 19 起)。但 2021 年的科技文献显示,该病在国内的流行情况出现新的变化,主要是出现死亡率下降、临床症状不典型、分离到无红细胞吸附活性的“自然变异株”。临床中出现“自然变异株”,特别是无红细胞吸附活性的毒株符合 ASF 自然发展规律,如论文中报道的 ASFV 自然变异株 HuB20 和 HLJ/HRB1/20 均在 CD2v 功能区发生基因丢失,导致该毒株无红细胞吸附活性。鉴于该类毒株的出现,未来 ASF 流行可能将呈现更加复杂的变化,“非典型 ASF”的案例可能会逐渐增多并进一步在部分区域流行散发。

“自然变异株”因毒力减弱可能存在临床症状不典型,容易与其他疫病混淆的特点。这意味着单纯的病原学检测方法(如荧光定量方法)存在漏检可能性。同时,国外成功根除 ASF 的国家在最后阶段都使用血清学方法进行筛查,而目前国内尚无批准应用的血清学诊断产品,因此建议应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加快产业化报批进程,并在适宜情况下适时开展血清学监测追溯。此外,应进一步加强监督管理,严厉打击非法生产、使用ASF 疫苗的行为,消除其对 ASF 疫情防控的不利影响;加大ASF 临床流行病学、分子流行病学和血清流行病学监测力度,及时了解流行动态,以便制定更加有针对性的防控措施。

上一篇:我国田间发现低致死率非洲猪瘟基因 II 型自然变异流行株

下一篇:浅议第三方兽医检测机构发展前景

网站地图 | 服务条款 | 联系方式 | 关于阳光
冀公网安备 13050002001403号

|

建议使用1440*900分辨率浏览 
冀ICP备14003538号  |   QQ:472413691  |  电话:0319—31630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