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登陆 | 注册 | 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疫病防控 > 监测流调 > 文章

奶牛酮病监测与防控

时间:2017-04-13    点击: 次    来源:阳光畜牧网    作者:周玉虎 - 小 + 大

        酮病为奶牛特别是高产奶牛的常发病。随着奶产量的不断提高,隐性及临床型酮病的发病率相应增加。为次,我们于2005年至2006年,研制了奶牛酮病检测试剂(酮粉试剂),用于奶牛场酮病的监测。
        首先,我们对某牛场成年母牛200头,产奶量平均8500千克左右的牛群产后酮病监测,隐性酮病的高达20%~35%。临床型酮病因病牛量明显的消化紊乱,神经症状而易被诊断,而隐性酮病患牛因无典型的症状表现,常未引起牛场的重视,造成的奶产量损失严重。
        因此,监测体液中的酮体含量,尽早监测出牛群中的隐性酮病牛并及时给予控制,则是奶牛场特别是高产牛场生产中应引起重视的一项重要的技术措施。
        很早以前,国外学者对体液(血、尿、乳)酮体含量已进行了大量研究。在尿酮与血酮的研究中,Knodt(1942)指出,尿酮的含量约为血酮的4倍,故有使用酮病阳性率扩大的倾向;Adler(1957)用Ross法对奶和尿酮反应相互关系的研究指出,牛奶试验比尿酮反应更能准确地反应血酮的水平;Emery(1964)和Roggi(1966)指出,乳酮升高是酮病的早期症状,在保持牛群健康上,牛奶试验是有益的( Emery)[2]。因此,牛奶试验一直为临床所采用(Baird1982)。与此相反,Bazin(1983)对33头产后2~8周的奶牛血、奶进行了乙酰乙酸和β-羟丁酸分析,结果仅有一头显示酮病症状,故认为用奶酮值预测血酮值实用价值较低[4]。为此,我们特安排如下试验,选用产后1~15天的母牛,对其血、尿、乳进行酮体含量测定和酮体反应试验。
        酮病的监测目的:
      (1)了解高产奶牛血、尿和乳酮含量及其三者间的相互关系;(2)掌握产后病牛血、尿和乳酮含量变化规律,确定母牛病性,为产后母牛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3)通过酮体反应和酮体含量的比较,证实乳酮和尿酮试验在产后母牛营养代谢病诊断上的实用性。
        材料和方法:场地和时间:2005~2007,永乐店牛场
        牛只选择:(1)在健康母牛群中,随机选择产后1~15天的母牛,静脉采血15~20毫升,同时收集尿液和乳汁各20~30毫升分别放入清洁试管内。所有牛只饲养的管理条件一致,食欲、泌乳正常。(2)临床病牛的标准是食欲减退或废绝,奶产量减少,尿酮或乳酮在“?”以上。
         测试内容与方法:(1)血、尿和乳酮定量测定:水杨醛比色法[9];(2)血、尿和乳酮定性试验用酮粉法。
        结果与讨论:
        一、健康母牛血、尿和乳酮含量及三者的相互关系
       1.血、尿和乳酮体含量,结果见。
        健康母牛血液、尿液和乳汁中,酮体三种成分所占总量的百分比,丙酮+乙酰乙酸分别为28.27%、31%和28.9%;β-羟丁酸分别为71.8%、69%和71%。可见,β-羟丁酸为健康母牛血液、尿液和乳汁中主要的一种酮体成分。
        血、尿和乳总酮体含量分别为7.1毫克%、6.8毫克%和14.9毫克%。血液酮体值与Blood(1979,10毫克%)、Konllp-axuH(1981,1~6毫克%)相一致[7];尿酮值与Blood(1979,10毫克%)一致;乳酮值高于KonllpaxNH(1981,6~8毫克%)、报道结果一致。
        乳酮来源于血酮。健康母牛乳酮含量高于血酮,这可能因为①乳汁是乳腺的分泌物,在合成乳汁的过程中,血流速加快,血流量增加,血流中酮体进入乳汁并于内蓄积,②乳汁成分与血液成分的差异,特别是牛奶中的蛋白、脂肪从量和质上都不同于血液。因而是否会影响水杨醛比色结果,尚待进一步研究。

上一篇:药敏试验--药敏片及培养基制备

下一篇:动物疫病诊断的未来在哪里?

网站地图 | 服务条款 | 联系方式 | 关于阳光
冀公网安备 13050002001403号

|

建议使用1440*900分辨率浏览 
冀ICP备14003538号  |   QQ:472413691  |  电话:0319—31630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