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登陆 | 注册 | 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疫病防控 > 监测流调 > 文章

山东省部分地区鸭Ⅰ群禽腺病毒的检测与分析

时间:2018-04-06    点击: 次    来源:中国动物检疫    作者:吕恒欣等 - 小 + 大

2.4 核苷酸序列分析

对此次感染鸭群的Ⅰ群禽腺病毒hexon序列PCR扩增后进行测序,并与 5 株Ⅰ群禽腺病毒 C 亚群病毒株进行核酸比对分析。根据同源性分析, 发现本研究分离得到的 3 株血清 4 型毒株与 C 亚群毒株 同源性最高, 达97.9%~99.9%,其中,与 RC 病毒株同源性高达 99.0% 以上,与 2015 年分离到的 HN/151025 病毒株同源性最高,达到 99.9%。而从山东德州分离到的血清 1型毒株与 A 亚群病毒毒株具有较高同源性;SDDZ株与 CELO、G026 及 W15 等 A 亚群毒株同源性达95.9%~99.0%,其中与 2012 年的 G026 分离株同源性最高,可达 99.0%(图 3)。通过分离株与 C 亚群标准毒株的比对分析,发现在 Hexon 基因区域,共计 19 个核苷酸位点出现突变。


图 3 各分离株亲缘性分析

3 讨论

目前为止,Ⅰ群禽腺病毒的基因组信息还十分有限。在整个基因组水平需对禽腺病毒进行广泛地遗传进化分析,从而了解禽腺病毒分离株的进化情况。目前,有研究从我国大陆地区分离到的 3 株禽腺病毒流行株,并测定了全基因组序列,发现基因组全序分别为 44 081、43 966 及 43 756 bp,与其他禽腺病毒具有类似的基因结构,其中 HBQ12及 BJH13 属于 FAdV-D 并且发生 TR-1 和 TR-2 序列突变。对于 JSJ13 毒株,在基因组中没有发生TR-1 或 TR-2 序列的缺失,这与 KR-5 株(GenBank登录号:HE608152)和 ON1 株(GenBank 登录号:GU188428)保持一致。然而,这些变化对病毒基因组的生物学影响尚不清楚。

在本研究中,共分离到Ⅰ群禽腺病毒 4 株,其中,血清 1 型 1 株,血清 4 型 3 株。通过遗传发育分析得知,此次分离到的Ⅰ群禽腺病毒毒株与近年我国大陆地区其他分离株具有极高同源性。同时,检测数据显示,鸭胚样品中,Ⅰ群禽腺病毒的感染阳性率均高于 20%,甚至有两个批次样品高达 50%;而雏鸭样品阳性率均高于 30%。

由此推断,自 2015 年报道Ⅰ群禽腺病毒血清 4 型在我国肉鸭群中大规模爆发以来,Ⅰ群禽腺病毒的感染仍大范围存在,而且遗传进化分析显示,临床感染优势毒株仍为心包积液肝炎综合症的主要病原——血清 4 型毒株。
      目前,Ⅰ群禽腺病毒的 12 个血清型均被报道可引起包涵体肝炎,然而不同血清型毒株的致病性各不相同,而至今为止最严重的是血清 4 型毒株所造成的心包积液综合症 。
      Ⅰ群禽腺病毒共包括 3 个亚群,12 个血清型,目前普遍存在于鸡、鸭、鹅体内,其呈隐性感染状态,并且可垂直传播,造成商品禽感染发病。有研究证实,不同动物群体中的感染情况并不相同,其中鸡群阳性率为 51.4%,鸭群为 51.7%,鹅群为17.3%。在本次研究中,120 份表观正常的种鸭样品中检出阳性 34 份,阳性率为 28.3%,说明该种鸭群处于隐形感染状态,鸭胚检测 PCR 阳性率为20%以上,提示可能在后期养殖过程中会暴发疫病。
      血清 4 型腺病毒既可在个体之间或养殖场之间通过排泄物 - 口腔途径发生水平传播,也可通过种蛋进行垂直传播。本次研究结果表明,在疫区内,表观正常种鸭群也可能处于隐性感染状态,鸭胚检测呈 PCR 阳性。因此,在养禽大环境不容乐观的当下,种禽带毒传播的风险不容忽视。

上一篇:动物疫病监测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下一篇:河北省部分猪场送检样品的猪蓝耳病抗体水平分析

网站地图 | 服务条款 | 联系方式 | 关于阳光
冀公网安备 13050002001403号

|

建议使用1440*900分辨率浏览 
冀ICP备14003538号  |   QQ:472413691  |  电话:0319—31630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