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11-13 点击: 次 来源:硕腾猪业 作者:佚名 - 小 + 大
降低猪饲料配方成本,不能指望单一手段,关键在于将多项要素进行战略性整合:这包括精准的配方技术、明智的原料选择、相关技术的应用,以及对营养模型和采购环节的高效管理。 饲料是养猪生产中最重要的环节,也占据了生产成本的绝大部分,比例高达70%至75%。拉丁美洲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除了巴西和阿根廷,该地区大多数国家都需要进口玉米和大豆——这两种基础原料通常占当地常规猪料配方的80%。这种依赖性推高了日粮成本,也使得优化饲料配方成为有效降低整体生产成本最核心的策略。 一、营养策略与增重价值 深刻理解营养、生产性能与盈利能力三者间的关系至关重要,这是营养师制定有效营养策略的基础。在消耗了农场大部分饲料成本的生长育肥阶段,必须依据目标响应变量(例如:饲料转化率、增重速度、每公斤增重成本或饲料毛利),来精准确定日粮中关键营养素(主要是能量、氨基酸和磷)的浓度。 鉴于生产性能指标(如饲料转化率和增重)与盈利能力之间并非总是简单的正比关系,因此建议,营养策略的制定应基于市场行情,以实现饲料效率最大化或生产损失最小化为目标。 一个有效的营养策略,根基在于准确把握市场时机,同时综合考虑生产成本和猪肉售价。当售价高于成本的正向差值越大时,每日增重所带来的价值就越高;此时,策略重心应放在加速猪只生长上,力求在猪场设施条件允许的最短时间内,让猪只达到尽可能高的上市体重。 反之,当生产成本超过销售价格时,每日增重的价值便转为负值。这种情况下,则宜采取减缓生长速度的策略,甚至可以考虑提前出售体重较轻的猪只。 这一策略的选择还取决于生产系统是“固定时间”还是“固定体重”模式。在拉美更常见的“固定时间”模式下,猪舍空间是追求更高体重的主要限制因素,因此,在市场行情看好时,加速生长是合理之选。而在“固定体重”模式下,更快的生长速度主要带来的额外好处是缩短了栏舍的卫生空置期,但这并不总能转化为显著的经济效益。 二、有效营养策略的关键要素 1、确保原料参数的精准性 如今营养师使用配方软件的成本已很低廉,因此关键在于最大限度地缩小原料实际营养成分与软件中输入数值之间的差距。湿化学分析、近红外光谱技术(NIRS)和高效液相色谱技术(HPLC)等工具,能够实现对原料成分的精准分析。低估原料的营养价值会导致配方成本不必要的上升,而高估则会损害动物的生产性能。例如,即便是来自同一产地的不同玉米和豆粕样本,其赖氨酸含量也可能存在显著差异。 2、采用净能模型进行配方 净能(NE)模型能更精确地估算猪只的能量需求,因为它考虑了食物在消化和代谢过程中产生的热损耗。纤维和蛋白质含量高的原料产生的热增耗较多,因此,基于净能体系进行配方,精准度更高,有助于降低饲料成本。 3、选择适合企业的营养管理模式 在拉丁美洲乃至全球,根据市场类型不同,并存着多种营养管理模式。有的养殖户直接购买商品全价料,有的则自建饲料厂生产,还有的需采用来料加工模式。无论哪种模式,只要对营养管理环节进行有效干预,都有机会优化饲料成本。 对于购买成品全价料的养殖户,可以考虑根据自身的饲料需求量、获取性价比原料的便利度以及能否获得专业营养咨询等因素,评估转向来料加工模式或自建饲料厂的可行性。 |
上一篇:七种非常规能量饲料原料的利用
|
建议使用1440*900分辨率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