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登陆 | 注册 | 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产品安全 > 动物检疫 > 文章

生猪检疫乱象:一张照片就能通关?食品安全防线如何失守

时间:2025-10-09    点击: 次    来源:现代畜牧网    作者:豆包 - 小 + 大

(二)监管失守:权力寻租与流程虚设

检疫乱象的背后,是监管体系的全面失守,权力寻租和流程虚设使检疫工作失去了应有的保障。

在基层检疫工作中,检疫员手中的权力缺乏有效的制衡机制,这为权力寻租提供了可乘之机。部分检疫员将手中的检疫权当作谋取私利的工具,全然不顾职业操守和公共安全。在河北、山东等地,曾出现病猪未经检疫就直接进入屠宰场的恶劣事件。这些病猪身上可能携带各种病菌,一旦流入市场,将会对消费者健康造成严重危害。

耳标佩戴不全、检疫登记表造假等问题也屡禁不止。生猪耳标是追踪生猪来源和健康状况的重要标识,但一些不法分子为逃避监管,故意不按规定佩戴耳标,或者在耳标上做手脚。检疫登记表本应如实记录生猪的检疫情况,但却被一些人随意篡改,成为一纸空文。

驻场兽医的监管缺位更是让问题雪上加霜。按照规定,驻场兽医需要对进入屠宰场的生猪进行严格查验,确保每一头生猪都经过合格检疫。然而,在实际操作中,部分驻场兽医却玩忽职守,对生猪的入场查验敷衍了事。一些屠宰企业的台账也存在严重虚设问题,记录的数据与实际情况严重不符,无法起到应有的追溯和监管作用。

从源头检疫不严,到运输监管缺失,再到屠宰查验失守,整个生猪检疫的链条出现一连串漏洞。这些漏洞相互交织,形成恶性循环,使得未经检疫的生猪有了可乘之机,最终流向民众餐桌,给食品安全带来巨大隐患。要彻底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从完善监管机制、加强人员管理、强化执法力度等多个方面入手,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监管体系,让检疫工作真正发挥作用,守护好民众 “舌尖上的安全”。

三、根源剖析:利益驱动下的防线崩塌

(一)微小权力失控:基层检疫成腐败高发区

在生猪检疫的庞大体系中,基层检疫员处于关键的一线位置,他们直接与养殖户和商贩打交道,肩负着保障生猪健康、守护食品安全的重要职责。然而,正是这看似微小的权力,在缺乏有效监管的情况下,成为滋生腐败的温床。

由于检疫环节点多面广,涉及的生猪数量庞大,监管难度极大。基层检疫员在日常工作中,拥有对生猪 “现场检疫” 的自由裁量权。这本是确保检疫质量的重要权力,却被个别人员当作谋取私利的工具。他们受利益诱惑,利用职务之便,通过 “少检多开”“无检虚开” 等手段,违规开具检疫合格证明。在社旗县的案例中,单张检疫证明背后的 “好处费” 可达 50 - 100 元。对于这些不法分子来说,这种违规操作成本极低,只需简单操作,就能轻松获利,而回报却相当丰厚。在巨大利益面前,他们丧失职业道德,将食品安全抛诸脑后,使得未经检疫的生猪得以堂而皇之地流入市场。

这种基层权力失控的现象并非偶然,它反映出监管体系存在漏洞。在一些地区,对基层检疫员的监管制度形同虚设,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制衡机制。检疫员的工作缺乏透明度,操作过程无人监督,违规行为难以被及时发现。同时,对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不够,违法成本低,使得一些人敢于铤而走险。即使被发现,往往也只是受到轻微处罚,这无疑助长了他们的嚣张气焰。

(二)制度执行断层:科技赋能与监管滞后的矛盾

在数字化时代,科技的飞速发展为各行各业带来变革机遇,生猪检疫领域也不例外。国家积极推动检疫信息化管理,旨在通过科技手段提高检疫效率和监管水平,确保生猪检疫工作的科学性和公正性。然而,部分地区在制度执行过程中出现严重断层,导致科技赋能与监管滞后的矛盾日益突出。

尽管国家大力推广检疫信息化管理,但仍有一些地区在实际操作中依赖传统的纸质证明和人工审核方式。这些地区未能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起有效的远程监管手段。以社旗县为例,在 “隔空开票” 事件被曝光之前,当地的检疫工作一直未要求检疫过程留痕。这意味着,检疫员在开具检疫证明时,无需提供任何现场检疫的证据,整个过程缺乏有效的监督和追溯机制。这种监管方式在数字化时代显得尤为滞后,使得一些不法分子有机可乘,能够长期进行违规操作而不被察觉。

上一篇:“河南动检”微信小程序上线

下一篇:没有了

网站地图 | 服务条款 | 联系方式 | 关于阳光
冀公网安备 13050002001403号

|

建议使用1440*900分辨率浏览 
冀ICP备14003538号  |   QQ:472413691  |  电话:0319—31630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