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8-22 点击: 次 来源:现代畜牧网 作者:豆包 - 小 + 大
此外,禽肉、水产等替代品价格优势明显,分流了部分猪肉消费需求。鸡肉、鸭肉价格相对较低,且烹饪方式多样,营养较为丰富;水产品如鱼肉、虾肉等,富含优质蛋白质和不饱和脂肪酸,在夏季也备受消费者青睐。这些替代品的存在,使消费者在选择肉类时有了更多选择,从而减少了对猪肉的依赖。 (三)市场情绪:恐慌性抛售加剧价格下行趋势 市场情绪在此次猪价下跌过程中也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生猪价格持续走低,使养殖户产生焦虑情绪。部分中小散户由于资金实力相对较弱,抗风险能力差,为避免深度亏损,选择低价抛售。他们担心继续持有生猪会导致价格进一步下跌,损失更大。于是,市场上形成 “越跌越卖” 的恶性循环。 数据显示,7 月以来,生猪出栏均重快速下降,这一现象反映出养殖户提前出栏的普遍心态。通常情况下,生猪出栏均重会随着养殖时间的增加而增加,但在价格下跌压力下,养殖户纷纷提前将生猪出栏以减少损失。这种行为进一步放大了市场供应压力,使猪价下跌趋势愈发难以遏制。 三、万吨收储的市场效应:短期稳定与长期信号传递面对猪价持续下跌,国家及时启动万吨中央冻猪肉储备收储计划。这一举措在市场波动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不仅在短期内缓解了市场抛售压力,也为长期市场稳定释放了积极政策信号,对生猪市场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短期:缓解抛售压力,稳定市场价格 从短期影响来看,本次计划收储 1 万吨符合国家标准的国产分割冻猪瘦肉,按照 Ⅱ 号、Ⅳ 号分割肉占比计算,这一收储量相当于需要屠宰约 20 万头生猪。虽然 20 万头生猪在全国庞大的单日生猪出栏量中仅占 1.5% 左右,但它对市场的 “托市” 作用不容忽视。在当前生猪市场供过于求的严峻形势下,这 1 万吨收储直接承接了部分市场供应,避免价格因过度下跌击穿养殖成本线。据测算,当前主流外购仔猪育肥已亏损超 200 元 / 头,自繁自养头均利润也仅剩 10 - 20 元。在这种情况下,收储政策为养殖户争取到调整出栏节奏的缓冲期,使其有时间重新规划养殖计划。 以 2023 年的一次收储为例,当时猪价同样持续低迷,养殖户面临较大困境。国家启动收储后,市场上的生猪供应量得到有效控制,价格逐渐趋于稳定。原本打算低价抛售的养殖户看到市场转机,纷纷调整出栏计划,避免了更大损失。此次万吨收储对当前生猪市场同样具有 “止血” 功效。 (二)长期:释放政策信号,提振市场信心 从长期影响角度分析,收储政策的意义不仅在于短期供需调节,更在于向市场各方释放强烈政策信号。政府通过这一行动,明确传达 “保供稳价” 的坚定决心,为市场参与者提供稳定预期。 回顾历史,每当猪粮比价进入三级预警区间,国家启动收储时,都能有效遏制价格非理性下跌。这不仅稳定了市场价格,也为产能有序去化创造了良好条件。例如在 2021 年,猪价大幅下跌,国家多次启动收储,成功稳定市场情绪,避免行业过度恐慌。养殖户看到政府积极干预,对未来市场信心得到极大提振,不再盲目抛售生猪,而是根据市场变化合理安排养殖规模。 此次收储明确要求收储产品为 “收储交易日后生产加工的冻肉”,这一规定既保障了储备肉的新鲜度,让消费者能够放心食用;又引导企业合理安排生产计划,避免短期集中屠宰带来的市场波动,促进整个行业在有序轨道上运行。 |
上一篇:817小白鸡冲高回落:9月旺季能否破解“供需困局”?
下一篇:没有了
|
建议使用1440*900分辨率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