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8-18 点击: 次 来源:肉类食品网 作者:佚名 - 小 + 大
一、行业痛点:爆发式增长背后的隐忧 在 “3 分钟出餐”“还原堂食口感” 成为预制菜核心卖点的当下,该万亿级赛道正以每年超 20% 的增速迅猛发展。然而,繁荣背后潜藏着诸多问题,食品安全问题尤为突出。原料以次充好、添加剂滥用、菌落超标等事件频频曝光,生产流程不透明、冷链断链等乱象丛生,致使消费者对 “方便菜” 的信任度长期处于低位。相关数据显示,62% 的消费者对预制菜的 “不新鲜” 问题表示担忧,45% 的消费者认为其 “口味与宣传不符”。可见,预制菜行业亟需从粗放式发展迈向规范化发展阶段。 二、破局策略一:构建 “双重维度” 标准体系,筑牢安全底线 (一)政府监管维度:从 “九龙治水” 到 “精准施策” 当前,预制菜市场在标准体系方面存在明显不足。国家标准的缺失,使得 8 项地方标准与 54 项团体标准在行业内各自为政,缺乏统一的衡量标准。全链规范的不完善,导致从农产品源头到终端消费的各个环节衔接不紧密,质量把控难以有效落实。动态监管的滞后,更是为部分不良商家提供了违规操作的空间,违规行为屡禁不止。2025 年中央一号文件的发布,为预制菜行业的标准建设注入了强大动力,“加快预制菜基地标准化建设” 的要求促使各地政府积极行动,全力推进标准建设工作。 广东省作为预制菜产业的领军者,率先出台《预制菜产业高质量发展十条措施》,将原料验收时食材新鲜度及农药残留检测、加工流程中食品添加剂使用和微生物控制规范、冷链运输时温湿度调控等 12 个关键环节纳入强制标准范畴。这一系列举措有效规范了预制菜产业的生产流程,保障了产品质量安全。河南省则通过建立涵盖 6400 余家预制菜企业的档案库,为每家企业赋予唯一的 “一企一码”。消费者通过扫码即可全面追溯预制菜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信息,实现了产品质量的透明化管理。 (二)企业生产维度:标准化与差异化双轮驱动 在预制菜行业的标准建设进程中,头部企业凭借自身优势率先发力。千味央厨针对餐饮端预制菜推出的 “双冻锁鲜” 标准,具有显著的行业示范作用。该标准通过将菜肴中心温度迅速降至 - 18℃以下,有效抑制了微生物生长,使菌落总数较国标高限降低 40%,同时最大程度保留了食材的原有风味,确保餐厅大厨在简单复热后即可还原出媲美现做的菜品口感。味知香在 “清洁标签” 方面表现出色,其产品不添加人工色素和防腐剂,原料的产地、采摘时间、检测报告等溯源信息在包装上清晰可查,为消费者提供了安全、放心的产品选择。 中小品牌虽资源相对有限,但在细分市场中也找到了自身的发展路径。以南京的 “黄教授” 烧鸡为例,该产品凭借 “0 添加亚硝酸盐” 的健康理念和 “48 小时锁鲜” 的保鲜技术,在竞争激烈的南京盐水鸭细分赛道中成功突围,赢得了当地消费者的青睐。这充分证明,即使是小众品牌,只要在标准制定上精准定位、不断优化,同样能够在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 (三)多方协同:让标准制定更 “接地气” 标准的制定需要政府、科研机构和企业的共同参与。商丘预制菜产业园搭建了政府、科研机构和企业三方共建的标准平台,针对烩面、道口烧鸡等具有地域特色的菜品,与中国农业大学联合制定《豫菜预制菜加工技术规范》。该规范对羊肉部位选择、汤底熬制时长、面条粗细、复热火候与时间等 18 项关键指标进行了详细规定,为传统豫菜的标准化制作提供了科学依据,助力这些特色美食突破地域限制,走向全国市场。 广东省预制菜产业联盟牵头制定的《广式点心预制菜团体标准》,对广式点心的制作细节进行了严格规范。例如,将虾饺的褶皱数精确规定为 12 - 15 个,蒸制时间控制在 4 - 6 分钟。这些看似细微的标准,却精准保留了广式点心的独特风味。通过标准化输出,粤式早茶的经典味道得以在全国各地广泛传播,让更多消费者领略到 “广味” 的魅力。 |
上一篇:生猪屠宰行业困局与破局之路
下一篇:没有了
|
建议使用1440*900分辨率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