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登陆 | 注册 | 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发展论坛 > 养猪业篇 > 文章

生猪产业从保供到高质量发展的转型之路

时间:2025-07-30    点击: 次    来源:现代畜牧网    作者:豆包 - 小 + 大

限制二次育肥对稳定市场秩序意义重大。二次育肥指养殖户在猪价上涨时,购买未达正常体重的生猪继续饲养,待体重增加后出栏以获取更多利润。这种行为易加剧市场价格波动,扰乱正常供需秩序。在市场供给过剩的背景下,限制二次育肥可避免市场生猪供应不合理增加,稳定市场价格。据统计,限制二次育肥政策实施后,市场因二次育肥导致的生猪额外供应量减少了3%,对稳定市场起到积极作用。

(二)产业升级:构建现代生猪产业体系

在推动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农业农村部提出构建现代生猪产业体系的一系列举措,为生猪产业未来发展指明方向。

建立现代生猪良种繁育体系是产业升级的核心环节。我国虽为养猪大国,但在生猪种业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仍有差距。加快建立现代生猪良种繁育体系,加强猪种遗传资源开发利用,推进生猪种业自主创新,支持生猪种业企业发展壮大,具有紧迫性。部分种业企业加大科研投入,引进先进育种技术和设备,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培育出具有生长速度快、瘦肉率高、抗病能力强等优良性状的种猪。这些优良种猪的推广应用,将有效提升生猪生产效率和品质。

疫病防控是生猪产业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毫不松懈地抓好生猪疫病防控,加快补齐中小养殖场户防疫短板,严格生猪检疫监管,守住不发生区域性重大动物疫情的底线,是产业升级的重要任务。非洲猪瘟疫情曾给我国生猪产业带来沉重打击,许多养殖户遭受重大损失。当前,各地加强生猪疫病防控力度,建立完善的疫病监测体系,定期对养殖场进行疫病检测和排查,及时发现和处理疫情隐患。同时,加大对中小养殖场户的防疫培训和技术支持,提高其防疫意识和能力,从源头上降低疫病发生风险。

推进全产业链转型升级是提升生猪产业综合竞争力的必然选择。加快畜牧业设施设备更新改造,推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在生猪养殖领域的应用,集成推广先进适用养殖技术,推动生猪产业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已成为产业发展新方向。部分大型养殖场引入智能化养殖设备,通过传感器实时监测猪舍温度、湿度、空气质量等环境参数,自动调节养殖环境,实现精准投喂和疫病预警。利用大数据分析市场供需情况和价格走势,为养殖户提供科学养殖决策依据。这些新技术的应用,不仅提高养殖效率、降低成本,还提升生猪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

四、市场影响:对猪企和养殖户的挑战与机遇

(一)猪企面临的挑战:扩张与风险的权衡

集团猪企当前处于扩张与风险的关键抉择点。在过去发展中,不少猪企借助资本和市场机遇迅速扩大养殖规模,期望占据更大市场份额。然而,市场形势已发生根本性转变,继续扩张存在诸多风险。

从市场份额来看,当前龙头养殖企业已在市场中占据较高比例。以牧原股份为例,其凭借先进养殖技术和高效管理模式,出栏量持续增长,市场份额逐年提升,成为行业领军企业。温氏股份、新希望等企业在市场中也具有重要地位,其经营决策对市场影响深远。

若集团猪企继续盲目扩张,市场生猪供给将进一步增加。在需求稳定甚至略有下降的情况下,这将不可避免地加剧生猪价格下跌风险。一旦猪价下跌,猪企利润空间将大幅压缩,甚至可能出现亏损。2023 年,由于市场供给过剩,猪价持续低迷,许多猪企利润大幅下滑,新五丰预计全年净利润亏损达 11 亿元 - 14 亿元,亏损金额创历年新高,这充分体现了盲目扩张导致市场供需失衡对企业盈利的负面影响。

(二)养殖户的应对策略:适应政策,降本增效面对政策调整和市场变化,养殖户需积极采取措施适应新形势。

淘汰低产母猪是优化养殖结构的重要步骤。过去,部分养殖户为追求规模保留大量生产性能低下的母猪,这些母猪繁殖效率低、产仔数量少、饲养成本高。养殖户应果断淘汰低产母猪,优化能繁母猪结构。可根据母猪年龄、繁殖性能、健康状况等制定合理淘汰标准,一般 7 - 8 年以上母猪繁殖性能明显下降,多次配种不孕、产仔数量少的母猪也应及时淘汰。同时,趁低价选购高繁后备种猪,优化母猪胎龄结构,提升能繁猪效率。例如,选择具有优良遗传基因、繁殖性能高的后备种猪,可提高仔猪产出数量和质量,提升养殖效益。

上一篇:政策调控下的生猪产业新局

下一篇:没有了

网站地图 | 服务条款 | 联系方式 | 关于阳光
冀公网安备 13050002001403号

|

建议使用1440*900分辨率浏览 
冀ICP备14003538号  |   QQ:472413691  |  电话:0319—31630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