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4-24 点击: 次 来源:现代畜牧网 作者:豆包 - 小 + 大
随着国内种猪繁育技术的日益成熟,中国对国外种猪的依赖度越来越低。即便未来彻底不从美国进口种猪,凭借国内现有的繁育能力和丰富的种猪资源,中国的养猪业依然能够稳健发展。进口种猪,如今更多的是作为一种补充,丰富中国猪族基因库,但绝非不可或缺。这体现了中国养猪业在种猪领域的底气,是国内企业多年来努力提升技术、培育良种的成果体现。 3、猪肉进口:“肉盾” 坚实有底气 最后来看猪肉进口的情况。2024 年,中国猪肉进口量大幅下滑,全年累计进口 107 万吨,比 2023 年下降 30.8%。其中,从美国进口的猪肉只有 10 万吨,仅占进口总量的 10%。若将猪肉及猪杂碎都计算在内,2024 年中国共进口 222 万吨,从美国进口 40 万吨,占比 18%。但放到全国猪肉产量里看,中国年产量 5700 万吨,美国进口猪肉占比仅 0.34%,不足 1%。 如此低的占比,意味着美国猪肉在我国市场的影响力十分有限。即便在关税大战背景下,美国猪肉供应出现波动,对中国猪肉市场的冲击也微乎其微。更何况,中国已经开始积极和西班牙等欧盟国家洽谈猪肉进口贸易。从过往数据来看,西班牙等欧盟国家在猪肉出口方面具备较强的实力和潜力。一旦合作达成,欧盟国家的猪肉出口极有可能抢占美国在中国的市场份额,届时中国猪肉进口量或许不降反增 。这不仅不会影响中国猪肉市场的稳定,反而会使中国在猪肉进口上有更多选择,进一步增强市场的稳定性。中国强大的猪肉自给能力,犹如一面坚实的 “肉盾”,为国内猪肉市场筑起了一道稳固的防火墙。在国际贸易的风云变幻中,无论外部环境如何变化,中国都能保障国内猪肉的稳定供应,满足民众的日常消费需求。 三、三大硬核实力,铸就农业 “钢铁长城” 1、粮食进口多元化:“鸡蛋分篮” 保安全 在粮食进口领域,中国始终秉持 “鸡蛋分篮” 的策略,积极构建多元化的进口格局。这一策略的实施,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意义重大。 以大豆为例,过去中国大豆进口曾高度依赖美国,这使中国在国际贸易中面临一定风险。一旦美国在大豆贸易上采取限制措施或出现供应问题,中国的大豆供应和相关产业将受到严重影响。但近年来,中国大力拓展大豆进口渠道,巴西逐渐成为中国大豆进口的主要来源国。2024 年,中国从巴西进口大豆 7464.7 万吨,占大豆进口总量的 71%,而从美国进口的大豆占比仅为 21% 。同时,中国还与阿根廷、俄罗斯等国家建立了稳定的大豆贸易关系,进一步丰富了大豆进口来源。 玉米进口亦是如此。曾经中国玉米进口对美国的依赖度较高,但随着国际形势变化和中国进口策略调整,巴西、南非、缅甸等国家也加入到中国玉米进口的供应行列。2024 年,中国自美进口玉米占全年中国玉米进口总量的 15.2%,而从巴西进口玉米占比达到 47.4% 。在小麦进口方面,中国的进口来源地包括澳大利亚、加拿大、法国、美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多个国家。俄罗斯凭借其广袤的耕地和丰富的小麦资源,有望在未来成为中国小麦重要进口来源地。大米进口则涵盖了越南、泰国、缅甸、印度、巴基斯坦等国家。 这种多元化的粮食进口格局,使中国在国际粮食贸易中掌握了主动权。在面对诸如地区冲突、贸易保护主义等因素导致的粮食供应不稳定时,中国能够灵活调整进口策略,确保粮食的稳定供应。例如,在俄乌冲突导致乌克兰玉米出口受阻时,中国迅速开辟了缅甸、南非、巴西玉米进口新渠道,并增加小麦、大米进口替代玉米做饲料,有效保障了国内饲料市场的稳定。粮食进口多元化还增强了中国在国际粮食贸易中的议价能力,使中国能够以更合理的价格采购粮食,降低进口成本。 2、种源自研突破:科技点亮农业未来 农业种源是农业发展的 “芯片”,关乎农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国家粮食安全。近年来,中国在种源自研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显著突破,这些成果为农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也大幅减少了对国外种源的依赖。 |
上一篇:养猪微利时代,猪企凭何突围?
下一篇:没有了
|
建议使用1440*900分辨率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