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14 点击: 次 来源:中国畜牧兽医报 作者:章勇 张林萍 - 小 + 大
与全国其他地方不同的是,一直作为养猪成本洼地的东北,自2018年非洲猪瘟开始,即已提前进入猪业新格局下的抗压测试。从某种意义上讲,东北养猪业在全国扮演着吹哨人的角色,非洲猪瘟疫情和资本撤出让东北经历了难以承受之痛。东北养猪绕不开的话题依次是成本、疫病、规模与资本,这恰是决定我国生猪产业整体素质的关键常量。东北养猪是映照我国生猪产业格局变动的一面反思之镜。 新旧猪周期转换正在发生 2023年,我国生猪规模化养殖比重68%,规模化猪场已成为我国稳产保供的主力军。2023年猪肉消费占肉类消费的57.8%,虽仍然牢固占据我国肉类消费的头把交椅,但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是,我国猪肉消费已经触及天花板,今后每年猪肉消费将减少50万吨~100万吨。根据相关机构的预测,预计到2030年左右猪肉消费占比将降至50%。 我国生猪产业何处去?这是一个重大的命题。 2018年非洲猪瘟疫情给我国生猪产业带来了深刻变化。李希荣认为,至少有六种显而易见的特征:一是规模化发展速度加快。不仅单场规模扩大,而且企业的规模也在扩大。二是生物安全措施普遍提高,无论是中小散户还是大型企业,都普遍提高。三是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发展速度十分明显。四是生猪产业格局逐步演变。中小散户、大型企业、头部企业的比重都发生了明显变化。五是猪周期的一般性规律被打破。过去旧形态猪周期已结束,新形态猪周期还未形成,目前正处在新旧形态猪周期转换的过渡阶段。六是养猪人的心态发生了很大变化,普遍较为谨慎。这些变化标志着我国生猪产业正在朝新发展阶段跃进。 经过两年多的实践,我国生猪产能调控效果初步显现,4100万头能繁母猪存栏量的调控风向标经受住了市场检验,逐步成为行业行动的指针。生猪产能的变化最终都会在猪价上深刻反映出来。自2022年以来,因为产能调整的深度收窄、价格波动的幅度减缓、周期时间长度缩短、价格涨跌的速度加快,生猪行业微利时代或已来临,农业农村部生猪产业监测预警首席专家王祖力如是说。 “目前看到的数据和现象是,猪价涨起来,大家情绪依然很谨慎,未来生猪产能哪怕是增,也仅会小幅增长。明年生猪行业也不会太差,即使产能小幅度增长,价格下降,幅度也不大,明年养猪依然能够正常获利。”王祖力称。 不容忽视的是生猪产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仍然面临着新问题和新挑战,稳定和优化生猪产能仍然是第一要务。李希荣认为,目前来看,首先,我国生猪产能仍然强劲,从设施产能和新型产能(二次育肥、肥猪配种变母猪)看,目前产能远超消费需求。其次,疫病依然是最大威胁,需要谨慎对待。再次,成本竞争日趋激烈。生猪行业的竞争并不在产品销售,而是主要体现在成本上。目前各企业生猪养殖的直接成本相差无几,但其他成本却差距很大,主要是摊销成本,包括设施折旧成本、生猪病死率成本等。最后,生猪产业布局还会发生进一步演变,预计未来两三年生猪头部企业位次仍会发生变化,规模化养殖比重也会发生改变。 微利时代下的自我救赎 微利是相对于高额利润而言的,之所以有高额利润的猪周期,是因为我国生猪产业并非成熟的发展样态。李希荣表示,生猪产业进入成熟发展期,就进入了发展的新阶段,这个阶段的典型特征是低利润或者说合理的利润。 “如果说某个阶段,所有生猪养殖从业者都赚钱不正常,都赔钱也不正常。比较成熟的发展应该是一部分赚钱,一部分保本,少部分是在某个年份某个时段亏本,这才是正常的,也就是低利润时代的特征。”李希荣认为,目前我国正处于生猪产业新旧形态转换阶段,这个阶段到底有多长,还难以判断。 留给养猪人的选择是,迎着微利走,实现最大限度降本增效。当前,疫病是降本增效最大的挑战。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研究员仇华吉表示,目前非洲猪瘟病毒传播出现新的变化,如毒株多样化、病毒污染面扩大等,同时还表现在季节性、区域性和毒力上,需要行业内认真对待。 非洲猪瘟可怕,但防控有法。防病不是治病,而是要把防病的关口前移,以至把防病的思路提升为健康养殖的思路。在防病时,千万不要盯着病毒不放,需要创造一个不利于病毒发生的条件和环境。仇华吉认为,新生物安全观的关键点是:病毒弄得少少的,把猪养得壮壮的;凡是让病原不好受、不能得逞的措施,都是生物安全措施;让病原不进来或少进来;进来但不能存活;存活但不能进入体内;进入体内但不能致病。 |
上一篇:猪企集中退出北方的背后
下一篇:广西“陆川猪”的出圈密码
|
建议使用1440*900分辨率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