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29 点击: 次 来源:经济观察报 作者:石维磊、滕斌圣、欣蓓 - 小 + 大
对餐饮类商家而言,相比转化线下门店的客户,预制菜的目标客户应该面向更广阔的范围,包括受地理限制、不方便随时前往店内就餐,但对品牌有一定认可度的顾客。 对线下门店而言,由于其具有线上无可取代的优势,有助于餐饮店家营造特色、树立品牌认知度,因此酒店餐饮型参与者可以在配菜上考虑引入预制菜,但要保留核心竞争力,打造只有在线下门店中才能吃到的大厨特色菜,实现线上线下齐头并进。 3、渠道型及其他:寻找供需平衡点 第三类类参与者,包括叮咚、盒马、山姆等本身已是成熟渠道;其他专业类参与者,如味知香、鲜美来、新聪厨等深耕预制菜多年的参与者;以及正试图在预制菜行业中建立起自己品牌的新入局者。 这些参与者的共性在于:较之于前两者,在进入预制菜行业时,它们不具备太多初始优势,都需要串联行业资源,实现业务协同,打造自身预制菜品牌,成为渠道平台。与从零开始的参与者相比,叮咚、盒马、山姆等成熟渠道更具相对优势,已经拥有大量用户和数据。 但需注意:有时过于了解C端也会成为羁绊,从而导致过于迎合消费者,为了向消费者传递新鲜的理念,而将大量精力放在短保产品上。按照保质期的长短,预制菜可分为短保和长保两类。目前,市面对于短保与长保划分标准不一,常见的划分标准包括将保质期在7天以内的视为短保产品(也有将45天以内的划分为短保产品,45天以上的视为长保产品)。 短保产品面临的最大问题,在于从生产完成后就面临“保质期的倒计时”,一旦不能如期出售,就意味着高损耗。因此,短保产品的每日产量面临上限,从而导致了整体营收的上限。对企业而言,短保产品可以帮助企业完成从0到1的起家,但企业想要实现从1到100的增长,离不开能起量的长保产品。 更何况,作为“一端连着田间地头,一端连着大众餐桌”的预制菜,本身就有调节农产品原料价格波动而避免浪费的作用。市场价格波动是农产品经营风险的重要来源之一。农产品的特殊性在于,市价只能影响下一个收获周期的农产品供给,可无论市价高低,当期的农产品成熟了就得收。而短保预制菜不但复刻了农产品“倒计时”的缺点,还很难享受产业链上游农产品的低价。 一家预制菜企业表示,他们曾尝试将鲜核桃做成预制菜,这比市面上常见的干核桃营养价值更高,还能当水果卖,可由于鲜核桃只能保存一周,最终只能烂在仓库中,产品损耗率高达50%。 一名业内人士表示:“短保产品不适合跨省份跨区域销售,运输成本太高。很多短保产品在大城市郊区或周边城市设厂,简单拼凑处理,甚至有时就是重新贴牌。加工厂更像‘仓储+包装工厂’,没有实质性的深加工。新鲜的理念真能走远吗?就算拼命迎合新鲜的需求,消费者还是知道自己买的是预制菜,并不会觉得比直接在货架上买两颗菜更新鲜。” 对预制菜商家而言,需要寻找供给与需求间的平衡点,在不放弃自身特色的同时,打通从原产地到餐桌的链路,持续发展长保类产品,打破营收规模的天花板。 三、如何成为预制菜独角兽 “预制菜是个容错率很低的行业。除了谈合作,现在不少预制菜厂商会问有没有渠道?能不能帮忙消化下(预制菜库存)?从剩3个月保质期开始,预制菜就要大力度打折,3个月打3折、2个月打2折、1个月打1折。”一名从业人士透露。 而从行业特性看,预制菜与服装行业一样,都不具备绝对审美,没有统一的度量衡标准。就像全世界没有公认的最完美衣服,同样也不存在公认最好吃的菜。对企业而言,这就意味着在通往预制菜赛道独角兽的路程上,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企业很难单纯将口味作为护城河,而是要将整合产业链作为护城河。 正是由于没有“全世界最好吃”的绝对标准,单纯拼“最好吃”显然不是通路。一定程度上,预制菜属于资源本位行业。市面出现一款爆品,必然会引来跟风者;千人千面的口味,让企业无需做到100%复刻。企业最终拼的还是资源、产业链、销售渠道。如果本身不属于资源型企业,就要注重对产业链的整合,在打通全产业链的基础上,保持终局思维,不断向柔性产业链迭代,尽可能生成更多个性化产品。 |
上一篇:中国预制菜行业六大趋势分析
下一篇:中国预制菜行业六大趋势分析
|
建议使用1440*900分辨率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