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9-08 点击: 次 来源:广东省食品安全保障促进会 作者:朱丹蓬 - 小 + 大
近年来,国内预制菜产业加速发展,市场热销、政府扶持、资本助推,一大批上下游企业纷纷入局抢占风口。数据显示,目前中国有超过6.8万家预制菜相关企业。其中,近58%的企业成立于5年内。艾瑞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预制菜市场规模将达4196亿元人民币。更有券商研究院预测,到2025年将逼近万亿门槛。 预制菜产业发展进入快车道在多个层面都有反映,资本加持方面,据《2022年中国预制菜行业洞察报告》显示,2013年至2021年,预制菜赛道共发生71起投融资事件,披露融资总金额超10亿元,涉及项目42个。2022年1-5月份,平均每个月都有预制菜企业获得融资。从食材类企业、餐饮企业到平台性企业,预制菜已成为一众公司竞相布局的领域。 消费者接受度方面,百度指数显示,2022年“预制菜”相关搜索同比上涨877%,其中95后占比超三成。2022年“五一”期间,京东超市预制菜成交金额同比增长超250%;“618”数据显示,预制菜成交额同比增长203%。尽管消费者对预制菜仍存在一些担忧,但预制菜逐渐被市场接受已是不争的事实。 从发展情况看,B端方面,餐饮企业对预制菜的需求增加,从当前的市场份额来看,B端也占据最大比例,市场份额可达到八成。这主要缘于预制菜的产品选择多元化等优势,因量产、标准化生产所以更能保证口味的稳定性,而且预制菜能减少后厨人员,提高出餐速度,降低生产成本,避免食材在生产中的浪费,这些都有助于餐饮企业吸引客户的同时增加利润。 而在C端,“宅经济”与快生活节奏的双重作用下,预制菜也迎来高速发展。宅家文化、懒人经济、烹饪小白不断扩容,都给预制菜提供了发展的先决条件。现在C端的预制菜以大众消费为主,食材也偏大众化。不过,这并不意味着C端的重要性弱,对于预制菜的供应商来说,C端被视为品牌化至关重要的一步。中国预制菜发展的必经之路应是“B端、C端两条腿走路”,B端可快速形成规模效应,但打造品牌效应则需通过C端打造,因此,同时发力将是未来预制菜发展的核心方向。 值得注意的是,国内预制菜产业虽然火热,但从幕后到台前,其实也是短短几年,预制菜基本上没有全国性的品牌,行业发展仍存在销售区域小、行业集中度低、规模以上企业较少等问题。 当下预制菜行业仍然存在两个关键的痛点,解决好这些痛点是预制菜企业、产业实现健康良好发展的条件。 第一,目前消费端对预制菜的认可度、接受度可能还不够高,一些消费者会认为预制菜食品的营养有所流失或食材不新鲜。中国人对于餐饮讲究的是食材的新鲜,而预制菜跟它是相悖的。而且,目前国内的预制菜工业化渗透依然受到工艺、冷冻技术的制约,大多数预制菜“肉多菜少”,钠含量普遍过高,可能影响营养水平。近年来随着整个外卖以及疫情的反复让预制菜成为刚需,消费端目前是被动式的接受。从产业端的角度来说肯定是有利的,它可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等。整体去看,目前产业端跟消费端之间的博弈与矛盾还是存在的,仍需时间去沉淀。同时,也需要产业端进行更多的创新升级以及产品迭代,资本端助力行业向健康、良心、有序的方向发展。 第二,预制菜行业缺乏统一国家标准规范。食品安全方面,预制菜行业进入门槛较低,入局者众多,所涉及的行业多且代工情况常见,却缺乏统一国家标准。尽管2022年以来,多个关于预制菜的团体标准发布,也有预制菜相关产业联盟成立,但从目前来看,制定的标准至多属于行业标准,而不是国家标准,这对预制菜行业发展或许能起指导作用,但却没有唯一性和强制性。近期,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2022年上半年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投诉情况分析,点名预制菜菜品标识不详、外卖堂食使用预制菜未告知等问题正反映了这一问题。应当加快制定预制菜行业统一国家标准规范,解决预制菜行业小、散、乱的现状,和可能产生的食品安全问题。 |
|
建议使用1440*900分辨率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