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6-20 点击: 次 来源:农业农村部农村研究中心 作者:刘年艳 - 小 + 大
二、乡村特色产业是乡村振兴的关键 (一)响应社会新需求的新产业 社会新需求正在加快向纵深发展。社会新需求表现为,现实的新需求与未来潜在需求向现实新需求转化的新需求。新时代的新需求是当代社会生活整体变革所引起的。总体来看,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 1.社会生活新需求需要满足。从未来乡村的功能需要来看,未来乡村是生态涵养之地,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策源地,是人们精神家园的归宿,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与有机组成部分。从人们对乡村产业的市场需求来看,人们对乡村产品的需求已经由本土向区域,由中低端向中高端,由单一向多元化,由大众向个性化,由满足温饱向功能营养方向发展。需求结构正在由单一的物质产品需求向文化体验、健康营养、生态休闲、养生养老综合性高质量需求转变。 2.新时代新关系需要构建。重构新型关系,需要着力构建工农产业融合、相互协调、共同发展的工农关系;着力构建城乡互助,区域一体的城乡关系与村镇关系;着力构建国民经济与农业发展的新关系。需要加快拓展农业的多功能性,充分发挥其新基础性地位,构建乡村产业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新关系。 3.乡村发展的新动能需要创建。从历史上看,我国农村变革的动力,一般来源于农民对生活资料特别是土地的再分配的要求。当代,我国农业基本的经营制度已经确立,推动乡村发展的新动能取决于三个方面创新:一是发展机制的创新。必须紧紧依靠市场需求,创建市场决定产业发展的机制,推动乡村产业发展;二是发展手段的创新,必须推动多元与多业融合,通过实现融合创新来实现乡村发展;三是转型升级的创新,必须紧跟市场变化,紧紧依靠资源创新、科技创新、运营创新来实现乡村发展。 (二)正在成为农民有效创新创业平台 1.农村创新创业日渐活跃。据了解,全国各地围绕乡村振兴,制定并落实支持返乡下乡人员创新创业政策,吸引农民工、大中专毕业生、退役军人、科技人员等到乡村创新创业。一是人数增加。截止2018年,各类返乡下乡创新创业人员累计达780万,“田秀才”、“土专家”、“乡创客”等本乡创新创业人员达3100多万。二是领域不断拓宽,由种养向纵向延伸、横向拓展,创办的实体87%在乡镇以下,80%以上发展产业融合项目。三是层次不断提升,返乡下乡人员50%以上利用信息技术创新创业,近90%是联合创业。四是载体不断增多,认定的农村创新创业园区和实训孵化基地达1096个,益农信息社覆盖1/3以上行政村。 2.特色产业扶贫扎实推进。据了解,2018年,结合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在贫困地区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4万家、农民合作社61万个,有力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致富。除此之外,一批特色产业集群正在兴起。比如,目前已经建成甘肃定西马铃薯、江西赣南脐橙、陕西洛川苹果、湖北潜江小龙虾、重庆涪陵榨菜等。市场供求日益活跃,2018年农业农村部举办的各类产销对接活动,带动贫困地区销售农产品超过500亿元,促成签约项目300亿元。科技人才支撑有力,在22个脱贫任务重的省份实施农技推广服务特聘计划,组建科技服务团,培训带头人和大学生村官2万余人。 3.创造了好的经验。围绕创建可持续发展的乡村特色产业,多元化利益联结机制逐步构建。各地发展企农契约型合作模式,已有1亿农户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签订订单,签约农户经营收入超过未签约农户50%以上。推广利益分红型模式,通过“订单收购+分红”“保底收益+按股分红”“土地租金+务工工资+返利分红”等方式,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探索股份合作型模式,形成分工明确、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 4.推动农民劳动与生产方式的转型。智能化时代,新型消费方式正在加快推动传统农业组织方式向现代产业组织方式转型。传统的生产导向型农业向市场导向型农业产业转型。单一产业向多样化集群式发展转型。本土性市场向区域化全球市场转型。分散的小农向集体主导的混合经济体转型。低端供给向高质量高效益产业转型。传统的“化学农业”向生态循环式农业发展方式转型。自产自销向产销分离,销地市场向销地与产地相结合转型。农民自身单一农业生产劳作正向自主创业经营转型。 (三)实践创新推动特色产业发展 1.创建“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一县一特”。全国认定“一村一品”示范村镇2400个。乡村特色产业快速发展,形成一批特色鲜明的小宗类、多样化乡土产业,创响特色品牌约10万余个。各地依托乡村资源,发掘农业与乡村新功能新价值,培育新产业新业态,县、乡(镇)、村特色产业综合体不断显现。 |
上一篇:赵德峰:畜牧业的战略思维
下一篇:从无疫省创建看畜牧业现代化之路
|
建议使用1440*900分辨率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