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测算,今后一段时期我国每天至少要消耗2.3亿公斤肉、8000万公斤禽蛋、1亿公斤牛奶,我国畜牧业保供给压力较大。同时,畜牧业快速发展,一些地区呈现污染加重、生态恶化的趋势。受生产成本上升、比较效益下降和疫病风险、市场风险的影响,畜禽养殖波动加大。面对诸多压力,畜牧业需要加快转变发展方式,需要在发展中求变。 目前,我国猪价呈持续攀升走势。据农业部监测,全国480个集贸市场活猪价格已连续上涨20周。全国4000个生猪养殖村生猪存栏已连续9个月环比下降,处于2008年以来最低水平。当前,我国农业保供给、保生态、保效益的压力越来越大,畜牧业尤其如此。畜牧业转型升级面临的挑战日益复杂,迫切要求不断创新,通过优化区域布局、发力种养结合、打造全产业链等措施来发展现代畜牧业。 一、保供给 优化区域布局 从“吃肉等过节”到“肉盘子”极大丰盛,这是老百姓的真实感受。从家庭副业到成为占农业三分之一的大产业,是畜牧业自身发展的真实反应。农业部最新数据显示,我国畜牧业年产值超过2.9万亿元,人均肉类占有量近64公斤,目前,直接从事畜禽养殖的收入占家庭农业经营现金收入的六分之一。 目前,我国人均动物蛋白日摄取量33克,虽超过了世界平均水平,但仍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今后每年新增肉类需求超过80万吨;我国人均奶类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3,不到亚洲平均水平的一半,而进口奶类折算成生鲜乳后占国内消费量的三分之一;牛羊肉消费需求快速上升,12年间增长60%,但生产能力不足,供求矛盾突出,“牛魔王”、“羊贵妃”等多次出现。据测算,今后一段时期我国每天至少要消耗2.3亿公斤肉、8000万公斤禽蛋、1亿公斤牛奶。 要满足如此大的消费量,最根本的是要维持基础母畜的存栏量,保护农牧民养殖母畜的积极性。去年以来,农业部和财政部实施了肉牛基础母畜扩群补贴,收到了良好效果。为加快提升畜牧业产能,我国正在做大做强良种繁育体系,逐步减少对进口种畜禽的依赖,着力转变粗放的畜禽养殖方式,推广和普及先进适用的饲养管理技术,争取在畜禽种业自主创新、标准化饲养管理、动物疫病防控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更重要的是,畜牧业要立足各地资源禀赋,优化区域布局。”在农业部部长韩长赋看来,我国北方人均土地面积大,发展家庭牧场有条件;南方人多地少,要依靠龙头企业,发展养殖大户。家禽生猪产业化程度高,要推进工厂化集约养殖。牛羊生产周期长,则可通过分户繁育、集中育肥模式,让加工企业发挥更大的带动作用。 按照有关规划,畜牧业区域布局优化稳步推进。北方牧区,是重要的生态屏障,要坚持生产生态有机结合、生态优先的基本方针,通过转变生产经营方式,加快牛羊品种改良,提高生产效率。传统农区,养殖技术普及程度高,但部分地区养殖密度过大,要加快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推进粮食就地过腹转化,实现粮仓变肉库。农牧交错带,既有充裕的秸秆资源,又有一定的放牧条件,要合理调整种植结构,种养结合,带动半牧区牲畜繁育和农区架子牛羊育肥,促进牛羊产业发展。 二、保生态 发力种养结合 随着畜牧业快速发展,一些地区呈现污染加重、生态恶化的趋势。有的农区粪污随意排放,造成面源污染;有的牧区超载过牧,带来草原退化、沙化、碱化。据统计,全国每年产生30亿吨畜禽粪便,有效处理率却不到50%;退化、沙化、碱化草原面积近20亿亩。 面对养殖业面源污染日益加重的现实,有关法律法规也加快制订修订。2014年1月,我国首部农业农村环保行政法规《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开始施行。同年10月,国办发布了《关于建立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机制的意见》。2015年,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开始施行。这些都提高了畜禽产业的准入门槛,人们意识到,以往粗放式的边生产、边污染的路子行不通了。 “要大力推行种养结合的循环农业,打通种养业协调发展通道,促进循环利用、变废为宝,既解决畜禽‘吃’的饲料问题,又解决‘排’的粪尿问题。”农业部副部长于康震说,要按照农牧结合、种养平衡的原则,坚持科学布局畜禽养殖,该减的减到位,该禁的坚决禁,不超量不超限,努力实现畜禽养殖与环境容量相匹配。推进清洁养殖,推动规模养殖场加快完善粪污处理利用设施,推广清洁生产工艺和精准饲料配方技术,最大限度减少粪污产生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