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登陆 | 注册 | 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农牧市场 > 预测分析 > 文章

猪价节节走高,“猪周期”拐点要来了?

时间:2022-05-20    点击: 次    来源:期货日报    作者:谭亚敏 - 小 + 大

张晓君告诉记者,从猪粮比推算“合理区间”:猪粮比在5∶1、6∶1之间,处于过度下跌二级预警,视情况启动收储;按照全国大中城市玉米价格2.94元/公斤、猪粮比5∶1—6∶1推算,猪价在14.7—17.64元/公斤。这个区间对于不同的养殖成本来说有赚有赔,既可以继续去高成本产能,又可以帮助部分养殖户扭亏转盈,二季度该价格区间相对合理。三、四季度预计养殖端扭亏为盈,按照猪粮比盈亏平衡点7∶1折算,猪价为20.58元/公斤,但仍需警惕屠宰场分割入库国产冻品库存以及进口冻肉库存对四季度猪价反弹高度的限制。

记者注意到,5月17日,华储网发布《关于2022年第八批中央储备冻猪肉收储竞价交易有关事项的通知》称,5月20日将收储挂牌竞价交易4万吨中央储备冻猪肉。2022年5月20日挂牌竞价的中央储备冻猪肉将是2022年第八次收储,前七次累计计划收储量27.8万吨,实际收储量9.13万吨。

张晓君认为,今年以来持续展开的收储对猪价提供了有力支撑。通过年内共8批次的猪肉收储,养殖户对后市看涨情绪不断升温。尤其是自4月27日以来,全国大中城市猪粮比已回升至5:1—6:1区间,退出了过度下跌一级预警,当前处于过度下跌二级预警区间。在酌情启动收储区间内仍然持续开展收储工作,再次明确了稳猪价的政策导向,养殖户压力惜售、二次育肥情绪渐起,助力阶段性猪价继续上涨。

熨平“猪周期”还需练好“内功”

俗话说“养猪就是挣一年,赔一年,不挣不赔又一年”,其实说的就是“猪周期”现象——“肉价上涨—存栏量大增—肉价下跌—存栏下降—肉价上涨”,这样的周期差不多每隔4年就要上演一场。从2018年开始的此轮“猪周期”,在饲料价格、新冠肺炎疫情、非洲猪瘟等因素影响下,价格波动惊心,也被称为“超级猪周期”。伴随着“猪周期”的起起落落,价高伤民、价贱伤农的现象不时穿插其中,养殖行业从业者推动了它的出现,也成了它的受害者。

应对“猪周期”,从业者该如何自救?

提升规模化养殖占比。众所周知,我国生猪养殖行业目前仍旧以中小养殖户为主,龙头企业的市场占有率虽然经过多年的发展有所提升,但从全行业来看,份额并不大。这种现状决定了“散户”成为决定供应量的关键多数,而供应量又决定着价格,二者互相制约,最终使得“猪周期”不断袭扰市场。中小养殖企业的抗风险能力较弱,也使得其生产经营随机性更大。长期来看,并不利于行业的健康发展,要使养殖行业有较好市场抗风险能力,就要提升规模化养殖在市场中的份额。

另外,还要积极拥抱衍生工具。生猪期货上市以来,河南生猪贸易商李先生就开始关注,如今,面对行业拐点,李先生想试水生猪期货。“做贸易,赚的就是价差,猪价持续下跌,养殖行业都不易,觉得生猪要迎来新的周期,想利用期货工具指导经营。”李先生说。

期货日报记者发现,猪价持续下跌以来,养殖端陷入深度亏损阶段,不仅贸易商关注生猪期货,部分养殖企业通过期货市场套期保值功能成功避免了现货猪价大幅下跌带来的损失。集团养殖企业通常组建有专业的期货团队来进行风险管理,可以根据公司经营情况对原料采购端和生猪销售端分别进行套期保值操作,以此来锁定原料采购成本和生猪销售价格。然而,对于中小养殖户来说,无法组建专业团队来进行风险管理,更多是通过“保险+期货”模式把风险进行转移。

近年来,在各地方政府和大商所的大力支持下,我国养殖行业“保险+期货”模式效果开始凸显。2021年生猪期货上市后,与生猪相关的“保险+期货”项目遍地开花,同时项目风险管理效果受到当地政府、农户和企业的逐步肯定。为进一步引导期货公司、保险公司等市场主体参与生猪“保险+期货”项目,运用“保险+期货”模式保障农民稳收增收、完善生猪产业链风险保障体系,2021年,“大商所农民收入保障计划”加强了对保障生猪价格项目的支持力度。2021年,“大商所农民收入保障计划”共立项131个生猪期货价格项目,覆盖全国27个省份。

张晓君介绍,当盘面给出超额养殖利润时,正是养殖端提前锁定养殖利润的绝佳时机,例如生猪期货LH2209合约,在5月16日、17日给出近20000元/吨盘面价格(折合20元/公斤),成本按照17元/公斤、出栏体重120公斤,则盘面给出的养殖利润为360元/头,企业和养殖户可以通过卖出套期保值以及“保险+期货”多种金融工具提前锁定养殖利润。另外,在当前“猪周期”即将从底部区域步入上行区域的预期下,下游屠宰及食品加工企业也可尝试参与生猪“保险+期货”业务,规避未来猪价大幅上涨可能带来的风险,提前锁定采购成本,进而稳定企业经营发展。

养殖行业“保险+期货”的推出,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养殖户的利益得到保障。对于“熨平猪周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熨平猪周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从业者适应新变化、新需求,打好风险管理“组合拳”。另外,在改变过往粗放生产经营模式的同时,还要利用衍生工具来规避价格风险和经营风险。

上一篇:2022年5月下旬蛋价跌幅或有限

下一篇:近期817小白鸡市场现状分析

网站地图 | 服务条款 | 联系方式 | 关于阳光
冀公网安备 13050002001403号

|

建议使用1440*900分辨率浏览 
冀ICP备14003538号  |   QQ:472413691  |  电话:0319—31630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