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登陆 | 注册 | 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畜牧科技 > 良种繁育 > 文章

创制“三大养殖模式”助力种质资源高质量发展

时间:2021-10-07    点击: 次    来源:中国畜牧业    作者:孟凡 - 小 + 大

二花脸猪原产于武进焦溪舜山一带,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明代万历年间,焦溪舜山一带的农民利用当地特有的气候和生态地理条件,通过长期选育,培育出了大花脸猪,到了清代中期,又利用大花脸猪和米猪杂交,产生小花脸猪,小花脸母猪再与大花脸公猪回交,最后育成了二花脸猪,当时称“黑猪”。1954年由全国著名养猪专家张照教授定名“焦溪猪”而后被归并太湖猪类群名“二花脸”。

二花脸猪是我国地方猪中优秀的品种之一,以产仔率高、母性好、耐粗饲、肉质鲜美等优良的种质遗传特性著称,最多时一头母猪能下42个猪仔,被国际畜牧界誉为世界猪种产仔之王,二花脸猪由此也被称为"国宝"。2000年被农业部列入中国地方猪遗传资源保护名录。2010年3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批准对“二花脸猪”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2011年5月30日,农业部1587号公告确定原武进区郑陆镇,现天宁区郑陆镇为第二批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区。目前,该保护区是我国经济发达地区唯一的地方猪种国家级保护区,弥足珍贵。

跟普通猪4个月的生长周期相比,焦溪二花脸的生长周期长达10个月。由于长势慢,饲养期长,在20世纪80、90年代,曾一度到达濒临灭绝的边缘。为此,2005年成立了二花脸猪专业合作社,着力于开展“国宝”二花脸猪的保护、选育、扩繁和猪肉产品开发工作。目前,已建成全国最大的二花脸种猪供应基地,包含1个6个血统的二花脸公猪基地和7个二花脸母猪基地,研究开发的二花脸猪肉系列产品也成为常州地区的特色产品之一,享有“一家煮肉十家香的美誉”。

一、非洲猪瘟对种质资源保护的影响

非洲猪瘟是由非洲猪瘟病毒感染家猪和各种野猪而引起的一种急性、出血性、烈性传染病。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其列为法定报告动物疫病,该病也是我国重点防范的一类动物疫情。该病潜伏期长、隐蔽性强、传播速度极快,威胁性极高。自1921年首次在肯尼亚发现以来,已在全球多个国家发生、扩散、流行,部分国家呈现大暴发。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生猪养殖国和猪肉消费国,也是世界上猪遗传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经过长期驯化和人工选育,形成了各具特点的地方品种。我国共有地方猪品种83个,占全球的三分之一以上,其中42个地方猪品种被列入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进行重点保护。目前,全国共有国家级地方猪遗传资源保种场55个、保护区7个、国家家畜基因库1个。丰富的地方畜禽遗传资源是培育优质、高产、特色、抗逆畜禽品种的重要素材,是发展生猪种业和特色畜牧业的重要基础,对生猪生产发展、生物多样性、畜产品风味质量和城乡居民多样化消费需求具有重大意义。地方优良品种具有不可再生性,畜禽遗传资源的丰富度,是一个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标志。

自2018年8月3日辽宁沈阳首发非洲猪瘟以来,截至2019年11月30日,全国已有31个省份发生非洲猪瘟疫情共160起,全国累计扑杀生猪119.3万头。在当前缺乏安全有效疫苗防治的形势下,猪场一旦发生非洲猪瘟疫情只能进行全群扑杀、隔离和封锁,对生猪产业造成损失极其严重,特别是对于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种场、保护区、基因库、地方猪资源保种场、种公猪站以及其他高价值猪场,一旦感染非洲猪瘟疫情,极其可能导致群体灭绝,永久失去宝贵种质资源,损失不可估量。

为此,各级政府及职能部门高度重视,相继下发防控非洲猪瘟发生的通知及相关文件,并要求各级地方政府出台相关配套政策并采取有效措施,以杜绝非洲猪瘟的发生及传播,确保养猪业的健康发展。

上一篇:不宜盲目建种都

下一篇:海南黑猪产业调研报告

网站地图 | 服务条款 | 联系方式 | 关于阳光
冀公网安备 13050002001403号

|

建议使用1440*900分辨率浏览 
冀ICP备14003538号  |   QQ:472413691  |  电话:0319—31630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