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登陆 | 注册 | 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疫病防控 > 监测流调 > 文章

非洲猪瘟自然弱毒株演变进程

时间:2021-03-05    点击: 次    来源:中国动物检疫    作者:戈胜强 ,王振忠等 - 小 + 大

摘要:自2018年非洲猪瘟(African swine fever,ASF)传入中国以来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但2021年以后,我国的ASF流行情况出现了新的变化,临床中出现了“自然变异株”。这些毒株可能导致感染后临床症状不典型,容易与其他疫病混淆等问题。这与国外的流行演变规律一致,即当ASF在一个国家或地区流行较长时间后,其临床表现将由急性发病转变为缓慢发病或出现新的临床表现。经过多年的观察积累,国外已经对该病毒的流行规律特别是自然弱毒株的演变进程有了大量记载,但国内目前尚无这方面的描述。为此,就ASF自然弱毒株的演变进程进行综述,从而提出加强血清学诊断产品研发、加快产业化报批进程、适时开展血清学监测追溯等建议,以期为我国ASF科学防控提供参考。

自1921年非洲猪瘟(African swine fever,ASF)在肯尼亚首次被报道以来,科学家就开始尝试对其病原特性及疫苗可行性进行研究。早期的研究发现,当 ASF 在某一个地区定殖后,其烈性程度会降低,亚临床和慢性病例就会增多,而温和型的 ASF 可能只有发热的临床症状。这种现象可能是因为流行株已经适应猪与猪之间的连续传播或是最初感染的毒株就是弱毒株。随着该病的不断蔓延和关注度的不断提高,ASF 分离毒株数量也在不断增加并出现多株自然弱毒株。虽然目前尚无疫苗研发成功,但是 ASF 自然弱毒株的演变规律对于其科学防控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而国内目前尚无专业介绍,没有全面展示 ASF 自然弱毒株的演变进程,为此作者就 ASF 自然弱毒株的现状进行综述,以期为我国 ASF 的科学防控提供参考。

1、非洲、西欧和南美洲 ASF 自然弱毒株演变过程(2007 年之前)

自 ASF 在非洲被发现后,随着流行发病记录不断积累,科学家们逐步认识到该病主要是自限性流行(因为病死率接近 100%)。但同时,该病也在非洲部分国家演变为地方流行性疫病,其主要表现是死亡率下降和出现大量慢性或隐性感染猪。例如在 1933 年,该病传播到南非西开普省时,共感染 11 000 头家猪,结果有 8% 的猪只存活。这可能是毒株与新地区宿主相互适应后毒力变化的首次报道。相似地,1956 年报道安哥拉共和国(非洲西南部)养猪业(主要是散养模式)受 ASF 影响损失惨重,但亚急性和慢性 ASF 病例也逐渐增多。这也被认为是非洲猪瘟病毒(African swinefever virus,ASFV)在家猪体内反复传代的适应性变化。1973 年,Pini 从南非分离出无红细胞吸附活性的低致病力毒株(Lillie-148 毒株,分离自南非德兰士瓦),1975 年又分离到无红细胞吸附活性的无临床症状毒株(24823,分离自南非彼得斯堡),这是非洲首次报道分离出该类毒株。这类毒株一直被认为是毒力减弱毒株。1979—1985年,Thomson分离到多株无红细胞吸附活性的毒株,其中扎伊尔毒株(Zaire strain) 接种 12 头猪后,4 头死亡,8 头存活(2 头出现临床症状、6 头无临床反应),且其中存活的 7 头猪攻强毒后均存活;

姆库泽毒株(Mkuze) 接种 3 头猪后,所有猪有体温反应和临床症状,表明其为中等毒力毒株。基于上述发现及血清学诊断方法被推荐用于研究亚急性和慢性感染 ,Haresnape 和 Allaway 分别在 1981—1986 年和 1989—1991 年对马拉维(非洲东南部)开展 ASF 流行病学调查并进行血清学监测,结果证实 ASF 在马拉维部分地区已经成为地方流行性疫病,可能存在弱毒株流行。随后,莫桑比克(非洲东南部)、塞内加尔(非洲西部)、尼日利亚(西非东南部)、乌干达(非洲东部)、乍得(非洲中部)、刚果(非洲中西部) 等非洲国家均监测到一定比例的 ASF 血清学阳性猪或 ASFV 感染康复猪。虽然对于 ASF 已经成为地方流行性疫病的部分非洲国家,该病的死亡率已经降至 50%~60%,危害性似乎降低很多,但当其新传入某地时仍导致大量农场感染,一半以上的猪群死亡,表明其仍可造成灾难性后果 。

当 ASF 在一个国家流行较长时间后,其临床表现将由急性发病转变为缓慢发病或出现新的临床表现。最典型的例子是,1960 年该病传入西班牙时,感染猪病死率可达 100%,传入 3~4 年后,开始出现亚临床或潜伏感染猪。伴随着该病的持续流行,感染猪死亡率逐渐下降,至 80 年代时降到了 2%~3%,甚至一些病例中出现无临床症状感染猪 。而且发病猪体内的病毒载量大幅下降(组织中载量由 106.5 HAD50/g 降为102.5~104.5 HAD50/g),典型病变发生改变(脾脏病变转变为胃肝淋巴结和肾淋巴结病变为主),红细胞吸附活性毒株分离率降低(分离株首次传代红细胞吸附活性比例由 90%~95% 降为 80%~85%)。葡萄牙的 ASF流行情况也比较相似,流行初期时(1957—1960年)ASF 致死率可达 100%,但 1980 年以后出现了大量的亚急性病例(特别在葡萄牙南部的阿伦特霍省)。同时,也发现一些有 ASF 抗体但无任何临床症状的潜伏感染猪。这些临床症状的变化可能与西班牙和葡萄牙大范围使用的疫苗株(以1960 年分离的 Lisbon 60 毒株为母本毒株,在猪骨髓细胞上连续传代所得)扩散有关。

1968 年,葡萄牙从一只慢性感染猪体内分离到一株无红细胞吸附活性的自然弱毒株,命名为 NHV(NH/P68),此时距葡萄牙首次疫情已过去8年。该毒株毒力已显著下降且无红细胞吸附活性,后经全基因序列分析推测,此毒株可能是 Lisbon 60 疫苗株演变而来。1974 年,Vigário 等报道从葡萄牙慢性肺炎猪体内分离到无红细胞吸附活性的毒株(ASFV-NHA)。1988 年,葡萄牙又从栖居于猪场的游走钝缘蜱(O. erraticus)中分离到无红细胞吸附活性的弱毒株,命名为 OURT88/3、OURT88/4 和 OUR T88/5 等。同时期,从软蜱体内也分离到有红细胞吸附活性的强毒株(如 OUR T88/1,OUR T91/1 和 MAR T92/1 等)。无红细胞吸附活性的弱毒株和部分有红细胞吸附活性的强毒株分离自同一个农场,这可能暗示临床中弱毒株提供的“免疫”保护使得强毒株存活下来,这也部分解释了葡萄牙南部的阿伦特霍省为何存在无临床症状的血清阳性猪群。

上一篇:我国田间发现低致死率非洲猪瘟基因 II 型自然变异流行株

下一篇:浅议第三方兽医检测机构发展前景

网站地图 | 服务条款 | 联系方式 | 关于阳光
冀公网安备 13050002001403号

|

建议使用1440*900分辨率浏览 
冀ICP备14003538号  |   QQ:472413691  |  电话:0319—31630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