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吉林省采取了多种防控措施以提高动物疫病防控能力。随着畜禽养殖模式变化,现有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和措施难以适应现代畜牧业发展需求,出现了防控依赖免疫而忽视净化、监(检)测能力不足、养殖业主体防病意识不强等问题。政府正在从强化基础免疫体系建设、提升预警能力和加强防控机构队伍建设等方面提高综合防控能力。未来仍需在动物疫病防控“放管服”思想指导下,转思路、抓监管、强服务以进一步提升防控能力建设。 动物疫病防控关乎畜牧业生产安全,食品安全和公共卫生安全。近年来,吉林省通过抢抓免疫无口蹄疫区建设机遇、现代畜牧业“3+1”体系建设时机,强化动物疫病基础免疫体系、监测预警体系、应急管理体系和队伍建设,建成全省免疫无口蹄疫区,连续16年无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发生,成功扑灭了3起家猪非洲猪瘟疫情;建成“动监e通、生猪拱e拱、牛羊鼎e鼎”3个监管服务平台,在提升动物疫病综合防控能力的同时,实现了动物疫病控制与监管、追溯无缝衔接。但是,随着畜禽养殖模式变化,现有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和措施难以适应现代畜牧业发展需求。如何转变动物疫病防控思路,采取新的防控措施,提高新时期动物疫病防控能力,是未来一段时期我省兽医工作研究的重点。 1 当前动物疫病防控需要解决的问题 1.1 防疫思路上过于依赖免疫,忽视疫病净化 防控工作安排上,过于侧重免疫,普遍存在免疫了就安全了的思想,而对监测、流行病学调查(以下简称“流调”)、疫情报告等缺乏重视,从而导致对于没有疫苗防控的疫病,如非洲猪瘟等,便不知如何防疫。这在经费投入上反映最为突出,如计划免疫疫苗经费基本能足额保障,但用于监测、流调的费用仅在经费充足时就安排一些,经费少时就没有。防控重点上,忽视二三类动物疫病或其他动物疫病防控,造成这类疫病持续发生。例如,2019年吉林省流行的28种动物疫病中,二三类动物疫病占比超98%,而多数病种近三五年连续发生。防控措施实施上,没有从以免疫为重点的疫病防控方式转变到疫病净化的正确思路上来,无论是政府还是养殖场户都对疫病净化工作缺乏足够的重视。 1.2 政府经费投入及疫病防控能力不足 从吉林省调研情况看,基层现有防控经费难以满足疫苗管理、免疫、监测、流调、风险排查、疫情处置等工作需要,缺口最大的是监测费,其次是疫情处置费。例如,延边州8个县市中5个县市年监测费仅为3万~5万元,无法保障监测全覆盖;全省60个县区中预留疫情处置预备金的县区占比不足10%;乡镇畜牧站2万~3万元/年的基本生活经费和出行经费都难以保障,90%以上的乡镇没有独立的办公经费,免疫、流调、采样、排查等业务工作开展难度更大。同时,现有兽医队伍也无法满足现代动物疫病防控需要,突出表现为兽医人员数量与工作量不匹配。最具代表性的为东部山区16个县市(共24个),每县市人员不足10人,却承担着实验室检测、流调、免疫指导、应急处置、风险排查、信息管理等各种繁重工作;乡镇畜牧站普遍3~5人,年龄偏高,技术水平偏低,还面临着机构整合或取消。现有监测预警体系的预警能力不足,吉林省现有52个市县级兽医实验室,通过兽医实验室考核的48个,而具备病原学检测能力的仅28个,检测人员不足3人的占1/3,年检测费低于6万元的占1/2,日常检测内容以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抗体检测为主的占90%以上。从现有兽医实验室检测能力建设、人员配备以及资金投入状况来看,不能满足发现疫病和诊断疫病的需要。 1.3 养殖业主科学防病意识不强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畜产品质量要求也在提高,逐步向质量高端、无公害、风味独特的消费发展。但从现有吉林省畜禽养殖环境和管理水平来看,还不能满足人们对畜产品质量需求提升的要求。目前,吉林省的中小型规模养殖场和散养户占比偏高,约占60%。这类养殖主体的标准化饲养水平普遍较低、养殖环境较差,生物安全设施不完善,再加上此类养殖业主动物疫病防控意识和技术缺乏,导致疫病的发生种类多、频率高。据调研统计,80%以上的小型养殖场户存在盲目免疫、不规范使用兽药现象,甚至个别养殖场户存在销售病畜禽和非法添加瘦肉精等违禁药物现象。 2 提升动物疫病防控能力的做法与成效 2.1 强化基础免疫体系建设,大力推行新基础保障措施 在落实传统免疫基础上,推行强制免疫达标示范活动,通过示范引领提高基层防疫人员的免疫水平和畜禽养殖场户的免疫质量,筑牢免疫防线。大力推广依据畜禽养殖结构变化和地区地貌特点,适当调整免疫方式的强制免疫策略。市县两级采取整合村级防疫员建立免疫小分队分区包片等新的强免模式,推进口蹄疫、小反刍兽疫、高致病性禽流感和布鲁氏菌病强免工作,依据地区流行情况推进猪瘟免疫,采取“自愿免疫、免费供苗”的免疫策略推进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免疫。通过上述措施,有效保障了吉林省1.06亿只家禽、1516.89万头(只)牲畜及时获得免疫抗体,口蹄疫等重大动物疫病平均免疫抗体合格率在93.07%以上,免疫密度1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