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登陆 | 注册 | 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疫病防控 > 兽医战略 > 文章

副猪嗜血杆菌与Glasser氏病研究进展

时间:2009-06-06    点击: 次    来源:阳光畜牧网    作者:佚名 - 小 + 大

    目前,副猪嗜血杆菌感染已成为全球性的问题。在近几年内,我国已从北京、黑龙江、辽宁、河南、湖南、宁夏、湖北等地区的一些猪群中分离出副猪嗜血杆菌。
    副猪嗜血杆菌感染可呈现多种临床类型,典型经过的者称作Glasser氏病(Glasser's Disease),以纤维素性多发性浆膜炎、多发性关节炎和脑膜炎为其临床特征。有的无多发性浆膜炎变化但呈急性肺炎经过,也有呈急性败血症经过的。发病年龄从2周龄至4月龄,通常多见于5~8周龄的仔猪。卫生状况良好的猪群,一旦遭遇到应激因素,往往更易爆发本病,感染过程往往也更为严重,发病率和病死率都会很高,如发病率可达到10%~15%,病死率可达到50%。副猪嗜血杆菌是上呼吸道的常在微生物,是一种机会致病菌,可以并发或继发于蓝耳病、伪狂犬病、细小病毒病、圆环病毒病、猪瘟等疫病,使疫情复杂化,经济损失加重。副猪嗜血杆菌感染与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猪链球菌等病原体一起已经共同成为当今现代化集约猪场新的麻烦问题之一。
    1 副猪嗜血杆菌
    Glasser(1910)首次报道,他在患有浆液性纤维素性胸膜炎、心包炎、腹膜炎、关节炎和脑膜炎的病猪的渗出液中发现了这种革兰氏阴性细菌,但分离培养成功的人可能是Schermer 和Ehrlich(1922)。
    在研究早期,曾把需要Ⅹ(铁卟啉)和Ⅴ(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两种生长因子的猪嗜血杆菌(Haemophilus suis) 视为Gl?sser氏病的致病菌。后来,Biberstein和White(1969)证明来自Gl?sser氏病的病原菌只需要NAD。因此,他们提议把不需要补给X因子的嗜血杆菌在命名时加前缀“para(副)”以示区别,从而提出一个新种——副猪嗜血杆菌(Haemophilus parasuis)。
    1.1形态
    副猪嗜血杆菌是巴氏杆菌科嗜血杆菌属中一种小杆菌。革兰氏阴性,不能运动,带荚膜的菌株一般呈球杆状,无荚膜的菌株形态多样,呈杆形或丝状。经热抽提、电泳分离和十六烷三甲基溴化氨(Cetavalone)沉淀后发现,荚膜中含有多种多糖物质(Morozumi和Nicolet,1986)。在鸡胚绒毛尿囊膜上生长时,本菌还可形成丝状形态,并产生菌毛样结构(Munch 等,1992)。
    1.2培养和生化特征
    本菌的生长需要使用含有Ⅴ生长因子的培养基如巧克力琼脂、Levinthal琼脂、加NAD的PPLO琼脂等。在血液琼脂上本菌在金黄色葡萄菌菌苔周边呈卫星状生长,不产生吲哚,发酵葡萄糖、半乳糖、甘露糖、果糖、蔗糖和麦芽糖。
    当从猪呼吸道分离细菌时,可能会分离到其他不溶血、脲酶阴性、依赖NAD的类似细菌。过去,把这类细菌用嗜血杆菌“小群(minorgroup)”一词来统纳,并有C、D、E、F之别。如果进行深入详细的生化分析,即可将它们与副猪嗜血杆菌区分开。D、E、F群为上呼吸道中常在的菌群,但也可以从肺或脑组织中分离到。Moller等人(1993)在DNA同源性分析的基础上指出,D和E群属于同一种,故将这两个群合并。随着研究的深入,Moller等(1996)提出了三个新种,对应于“minor group”、D+E群和F 群,这3个新种分别是小放线杆菌(Actinobacillus minor),猪放线杆菌(A.porcinus)和吲哚放线杆菌(A.indolicus)。对所有来自呼吸道的V因子依赖的细菌进行16SrRNA序列比较分析后发现,副猪嗜血杆菌与吲哚放线杆菌(F群)关系最为密切,同源性达到97.4%到97.7%。两者的差别是,吲哚放线杆菌可以产生吲哚和发酵棉子糖。
    1.3血清型
    血清分型研究结果表明,副猪嗜血杆菌各菌株的抗原性具有高度异源性。Bakos等(1952)依据沉淀试验的结果报告存在A、B、C、D四个血清型,之后,Morozumi和Nicolet报告了7个血清型(1~7),Kiestein等(1991)又增加了6个(Jena6~Jena12)。Kielstein和Rapp-Gabrielson(1992)又鉴定了5个新血清型(ND1~ND5)。为了使血清分型得到统一, Kiestein和Rapp-Gabrielson(1992)根据用特异性兔抗血清进行的免疫扩散试验结果,提出了猪副嗜血杆菌新的血清型分类体系,即保留过去已证实的血清型1~7,血清型Jena和ND合并为血清型8~15。目前,这一分型方法已被各国采纳,并明确副猪嗜血杆菌现有15个血清型(1~15)。值得一提的是,尽管如此,还是有大量的分离株不能被分型。
    许多国家研究了本菌血清型的分布情况。在日本、法国、美国、西班牙、加拿大和中国,以血清4型为优势型,血清5型也经常分离到(Morikoshi等,1990;Kielstein和Rapp-Gabrielson,1992;Rubies等,1999;;Tadjine等,2004;Cai等,2005)。澳大利亚和丹麦流行的是血清5和13型(Blackall等,1996, 1997;Rafiee和Blackall,2000;Angen,2004)。

上一篇:我国主要猪传染病防治研究进展

下一篇:美国谷物协会对我国蓝耳病防控措施建议

网站地图 | 服务条款 | 联系方式 | 关于阳光
冀公网安备 13050002001403号

|

建议使用1440*900分辨率浏览 
冀ICP备14003538号  |   QQ:472413691  |  电话:0319—31630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