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6-24 点击: 次 来源:河南日报 作者:赵春江 - 小 + 大
面对当前国内养殖环保问题、无抗养殖呼吁、行业招工难以及超大规模集团企业全国布局的形势,我国生猪产业面临转型升级的机遇期。 在散养时代,消费需求是有肉吃;在规模养猪时代,消费需求是吃饱肉;在工业化养猪时代,消费需求是吃好肉;随着消费水平的不断提升,当前的消费需求是吃健康,产业链溯源保障猪肉的健康安全,生猪产业步入大数据平台化养殖时代。 智能养猪将信息和知识作为农业生产要素,促进增长方式从依赖资源向依赖信息和知识转变,优化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方式,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目前智能养猪的技术主要有五大类: 一是养殖环境监测控制技术。如通过智能环控设备调控猪舍环境,同时收集数据,分析动物行为对环境舒适度的反应,建立评判综合环境舒适度的参数模型和阈值,分析建立环境参数与饲料转化率、生产性能等的关系。 二是生物信息获取与行为监测技术。通过智能称重、智能测温等技术,对生猪生长状态的实时监测,饲养者及时掌握生猪生长情况,及时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提高养殖效益。 三是精准饲喂管理技术。以精准、高效、个性化定制为主要特征,根据动物营养、生长状态、生长环境、效益目标等多种因素,形成针对不同养殖对象的饲喂配方和饲喂方案。 四是疫病防控决策技术。如何预警,降低、减少养殖经济损失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而利用健康巡检机器人、防疫消毒机器人等手段可实现疫病远程诊断,收集的数据还能通过大数据分析及时发现问题,宏观上也可有助于疫病防控监管。 五是遗传育种信息化技术。研制统一计算框架的生猪种质资源大数据云平台,融合人工智能、机器视觉等多种形态,为数据驱动和知识引导相结合的生猪育种研究提供智能服务。 智能养猪的发展目标是要建立全生命周期养殖流程,和保姆式的信息化解决方案,利用信息技术和智能装备实现生猪全生命周期的科学管理。 当前,我国智能养猪还存在硬件设施薄弱,信息自动获取、共享程度低,个人经验依赖度高;存在大量信息孤岛,缺少信息化、数字化管理手段;数据分析、信息利用率不高等问题。 智能养猪需要围绕环境、饲喂、疫病、行为分析、育种、废弃物处理等核心业务,实现数据之间的互联互通、共享共建,解决生猪养殖需求,提高动物福利。 本文作者:赵春江/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
|
建议使用1440*900分辨率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