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1-19 点击: 次 来源:新希望六和动保中心 作者:张秀美 - 小 + 大
最近几年,商品肉鸡笼养已成为主流趋势。在山东省内,新建鸡场几乎全部采用笼养模式,一些早期建成的地养和网养鸡舍也纷纷在原有基础上改造成笼养。通过对几种饲养模式的调查结果发现,肉鸡笼养的各项生产指标优势明显,养殖效益大大提升。可能也有人会说这违背欧洲的所谓养殖福利政策,但选择适合我们自己国情的最佳生产模式,快速发展才是硬道理。以下数据分别来源于潍坊地区地养改笼养或新建笼养肉鸡养殖场,挂一漏万,仅供领导与同行参考。 一、投入成本 1、新建鸡场:鸡舍设计要求。宽16米,长90-100米,檐高2.7米,轻钢屋架保温屋面,每栋鸡舍土建成本50-55万元。设备:3层H型框架笼具,60-65万元,其他线缆环控以及非电力采暖设备等配套设备15万元,按每栋鸡舍饲养3.5万只计算,每只鸡投入成本约40元。框架笼结构整体性好,不容易变形,经久耐用,而且利于自动化升级(如自动出鸡,调节板升降等),目前应用最多。 2、地养改笼养:鸡舍要求。最低檐高2.5米,(低于2.5米,只可改成2层)。设备:13米宽,120米长的鸡舍, 3层元宝笼具,40万元,其他包括增加风机湿帘等改造5万元,按每栋鸡舍饲养3万只鸡计算,每只鸡新增投入约15元。因框架笼不仅要求檐高而且要求地面水平,改造鸡舍一般很难符合,所以一般选用元宝笼。 3、网养改笼养:鸡舍要求,笼具和其他配套设备投入与地养改笼养相同。但目前有很多养殖场把原来的网床废物利用改成笼养网底,另外增加支架和测网,而且原来的旧水料线都能再次利用。如改成两层笼养,每只鸡新增投入仅7-8元。 二、管理要点 1、环境控制 温度:恒温和平稳过渡是温度管理的基本原则。立体养殖密度大,温度要求比地养略低。实践证明,在平稳前提下,恒定低温度饲养效果更好。育雏温度一般在32~33度,第一周降至29度,以后每周降2度,直至18度。忽冷忽热是养鸡之大忌,此外,要密切关注天气情况,时刻掌握外界温度,同时根据所需温度适度调整通风量。夏季养鸡要防止高温中暑,尤其是30天以后的鸡群,及时启用湿帘非常重要。 湿度:空气过于干燥会导致上呼吸道黏膜炎症,诱发咳嗽,细菌、病毒也会附着在飞扬的尘埃中进入上呼吸道引起呼吸道疾病;尤其是2周龄内的雏鸡舍,很容易出现湿度不足的现象,地面或墙壁喷水加湿是笼养常用的方法。一般情况下育雏期间湿度应掌握在60%—65%,以后逐渐降低至55-60%。地养鸡舍因后期鸡排泄量大,湿度会随之增加,湿度过大,影响鸡只散热,有利于细菌、球虫的繁殖。笼养鸡舍粪便清除及时,后期湿度较好控制,肠道疾病发生率大大降低。 通风:笼养肉鸡是立体养殖,相对平养单位面积内鸡只多,密度大,通风管理是重中之重。通风不好会造成缺氧或后期腹水。在能够满足温度的情况下,通风量宁大勿小。根据外界温度、空气质量、室内湿度、鸡只日龄所需通风量的大小,及时调整风机个数、转速和时长。实践中,冬季笼养鸡舍的最低通风量可以比地养少1/3。(理论的最小通风量是指:每分钟每公斤体重需要0.015立方米新风:0.015立方米/分钟/公斤) 光照:直立式三层笼养,下层采光相对不足,但不影响吃料,上下层体重增长无明显差异。 密度:直立式三层笼养,每平方米可饲养肉鸡20-22只, 每平方米产肉50~55KG。地养每平方米饲养肉鸡12~13只, 每平方米产肉30~35KG,养殖效率大大提高。以13米宽120米长的鸡舍为例,改建前平养仅1.8~2万只,改建笼养后可饲养3~3.5万只。 三、指标对比 1、成活率:笼养平均成活率可达98%,比地养平均提高4~5个百分点。 2、料肉比:笼养活动少,体能消耗小,同样体重(5KG)比地养可提前出栏2天。平均料肉比1:1.5左右,地养平均料肉比1.6左右。可节约饲料费用0.7元左右/只。 3、出栏体重:同样饲养38d-40d,笼养平均体重可达2.5-2.8kg/只,欧洲效益指数400以上,地养平均体重仅2.3-2.5kg/只。 4、药费和取暖费:立体养殖,减少了球虫疫苗免疫(0.08元/只),呼吸道和肠道疾病发生率明显降低,大大减少了预防和治疗投药(0.2元/只),整个养殖周期平均可减少药费0.3元/只左右。由于笼养密度大,粪便清理及时,冬季通风量需求小,取暖费用比地养降低50%,每只鸡可节约0.4元左右。 |
上一篇:中国蛋鸡产业未来十大关注点
下一篇:2019年家禽行业十大热点聚焦
|
建议使用1440*900分辨率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