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9-24 点击: 次 来源:中国科学报 作者:李晨 - 小 + 大
“尽管近年来我国肉牛生产一直保持增长态势,但如果没有明显技术进步,我国生产的牛肉远远不能满足需求的增长。”李俊雅则告诉《中国科学报》,种业创新迫在眉睫。 核心育种场整体育种群规模小、选择强度低、遗传进展缓慢、技术力量不足、选择路线不明确、生产的公牛遗传水平低、地方品种没有持续选育、培育品种进展缓慢;公牛站总体供不应求、高遗传素质公牛少、市场竞争力差;而政策及管理层面缺少相关法律法规建设、精细化管理不足、种业各环节监管执法部门力量不足、各地区种质管理标准不一等等,都是李俊雅眼中肉牛种业发展面临的难题。 让王立贤更为担心的是,非洲猪瘟不期而至,打乱了养猪业的发展格局和步伐,“让我们付出了几乎难以承受的代价”。非洲猪瘟的发生促使行业不得做出重大改变,育种将更加关注系水力、肉色等指标;大型屠宰企业的占比提升,也将使育种根据分级标准调整选育重点;联合育种更加困难,应发展企业化育种。 而且,我国生猪育种本身就存在明显不足:选择准确性差、育种效率低;育种针对性差,企业自主育种能力不高。 尽管黄羽肉鸡育种水平已和国际接轨,但白羽肉鸡的情况不容乐观。文杰介绍,我国白羽肉鸡引种量大,易受种源疾病的困扰。现在,国产白羽肉鸡的品种还没有重大突破,但业界一直在朝这方面努力。由于门槛高、育种投入大且产出慢,可能需要较长的时间,企业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和坚定的决心,并承担风险。 联合育种是必然趋势 “华西牛联合攻关已形成良好的工作机制,全国第一个牛联合育种实体组织注册成立。”李俊雅说,联合育种已经成为必然趋势。金博肉用牛后裔测定联合会、肉用西门塔尔牛育种联合会、安格斯育种联盟等相继成立,肉牛遗传评估中心还联合38家核心育种场实施改良计划。 《中国科学报》了解到,联合育种已经是我国畜禽育种科学家的共识。 张胜利指出,奶业发达国家的实践证明,联合育种是必要且可行的。这需要多部门合作与协调,实施统一改良计划。政府部门负责政策制定,品种审定;教学科研单位负责技术推广;奶业协会负责ID号、登记和体型鉴定;遗传评估中心负责数据处理、遗传评估;奶牛个体生产性能测定中心负责生产性能、体型测定;种公牛站负责后裔测定。 例如,美国荷斯坦协会(CDCB)负责确定美国的奶牛国家育种目标和综合选择指数TPI公式,其奶牛联合育种体制采用平衡育种理念,以奶牛高产、长寿性、健康、繁殖力等为主要育种目标。 今年,农业农村部印发的《国家畜禽良种联合攻关计划(2019—2022年)》指出,到2022 年,形成一批畜禽联合攻关的标志性成果,商业化育种体系进一步优化,畜禽种业发展质量效益显著提高,育种企业国际竞争力显著提升,初步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畜禽种业自主创新体系。 由此,7个联合攻关组成立,坚持问题导向,政府引导、专家领衔,企业主体、多元合作,统筹谋划、整体联动。 此外,张合成认为,缺乏重大科研平台是畜禽良种化科技攻关的最大短板。由于畜禽育种周期长、见效慢,需要有稳定的育种基地、种群数量和经费支持。中国农科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与甘肃省平凉市政府合作,正在建设西部肉牛种质创新基地,为培育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肉牛品种提供重要保障。 “农业科技工作者要落实国家‘畜禽良种化’的战略部署。”张合成强调,应尽快设立国家科研重大专项,使之成为国家实施“畜禽良种化”战略的具体抓手。开展畜禽良种化科技攻关,必须产学研相结合,按照创新、创造、创业“三创一体”创新链的思路,构建产学研一体科研链。 |
下一篇:B型超声波在母猪生产中的实际应用
|
建议使用1440*900分辨率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