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9-24 点击: 次 来源:中国科学报 作者:李晨 - 小 + 大
“我国白羽肉鸡、肉牛主导生产品种的对外依存度分别为100%、70%。”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党组书记张合成在2019畜禽种业发展研讨会暨国家畜牧科技创新联盟工作会上指出,提高畜禽良种自给率是当前畜禽领域国家最紧迫的战略需求。 农业农村部总畜牧师马有祥在会上指出,应继续加强“大联合”“大协作”,再突破一批关键共性技术,破解一批“卡脖子”问题,集成创新一批实用模式,助力畜牧业高质高效发展。 畜牧业的“芯片” “畜禽良种是畜牧业的‘芯片’,是决定畜牧业发展的核心要素,是各国畜牧业科技竞争的焦点。”农业农村部种业管理司司长张延秋在会上指出,畜禽种业发展一般有三个阶段:地方品种资源为主、进口高产品种主导、进口品种国产化与自主培育品种相结合。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张延秋介绍,以畜禽地方品种为育种材料,我国科学家培育推广的黄羽肉鸡、白羽肉鸭等优良品种居国际领先水平,打破了国外垄断。据统计,有53%的畜禽地方品种得到产业化开发,成为产业扶贫的重要抓手和特色畜牧业发展新引擎。 张合成指出,中国农科院组织的畜禽良种化科研攻关计划启动以来也收获多项成绩,培育了京星黄鸡、栗园油鸡蛋鸡、中畜草原白羽肉鸭、中新白羽肉鸭、鲁西黑头羊、高山美利奴羊、阿什旦牦牛等畜禽新品种,并实现产业化。 而肉牛、奶牛、生猪等大动物育种也取得了重要进展。 “遗传改良的作用是永久的,对整个行业作用巨大。”国家肉牛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研究员李俊雅告诉《中国科学报》,当前我国肉牛繁育体系主要由种公牛站、核心育种场、扩繁场组成,国家级核心育种场有38家,核心育种群达2.14万头。 2011年,我国成立了国家肉牛遗传评估中心,开展全国肉牛生产数据收集、肉牛遗传评估和结果发布工作。这为应用传统育种技术与基因组选择、胚胎移植等现代育种与繁殖生物技术相结合的手段,加速种牛的培育与选择奠定了基础。 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张胜利介绍,我国奶牛育种的工作核心是采用适宜的遗传评定方法选育优秀种公牛,以使奶牛群体得到整体的遗传改良和提高。2008—2016年,我国奶牛群体产奶量、乳脂量、乳蛋白量、体型总分的年遗传进展效率一直在不断提高。 在原农业部支持下,中国农大承担了中国荷斯坦牛GS技术平台的研发,2012年通过成果鉴定,从此建立了我国自主的荷斯坦牛参考群体,创立了基因组育种值GEBV 估计新方法,发掘了重要经济性状功能基因,研发了遗传缺陷基因诊断技术,建立了高效的优化实施方案。 而我国瘦肉型猪育种的时间不长。国家生猪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研究员王立贤介绍,“经过20 多年的发展,我国种猪行业基本完成了以引进吸收、改良提升为主的转变,步入了以创新追赶、自主选育为重点的时期,具备了与国际品种同台竞技的基础。”王立贤说,目前的发展目标是“有自己的良种可用”。 长期以来,我国的肉鸡育种工作主要集中在黄羽肉鸡领域,现已形成一系列有特色的育种技术。国家肉鸡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研究员文杰介绍,如矮小型鸡、隐性白羽肉鸡配套制种技术,dw基因等质量性状分子标记辅助诊断技术在黄羽肉鸡育种中得到广泛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黄羽肉鸡早期的育种技术水平较低,但现在已经提高到一个较高的水平。如在全基因组选育(GS)方面,中国正逐渐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 畜禽种业尚在跟跑 在张合成看来,尽管已经培育出一些优良新品种,但我国畜禽种业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有很大差距,在国际上仍处于跟跑位置。“首要的是从国家需求出发,开展畜禽种业科技发展战略研究,搞清楚短板和弱项,看准‘卡脖子’问题有哪些。” 张合成认为,有以下科学问题急需解题:畜禽种质遗传资源发掘、保护与创新利用不足;畜禽重要经济性状的分子遗传机理研究不够;畜禽生物育种新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仍有待加强;畜禽品种选育遗传进展缓慢;畜禽良种繁育效率低等。 |
下一篇:B型超声波在母猪生产中的实际应用
|
建议使用1440*900分辨率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