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7-14 点击: 次 来源:养猪职业经理人 作者:佚名 - 小 + 大
编者按:所谓非瘟防控定生死,管理者在制定和实施防控措施时,需要与生产者达成高度一致的共识,才能落实到位。然而管理者的这些雷区你踩了吗? 1.非瘟发生的风险取决于管理者对“非瘟”重视的程度 2018年8月份以来,“非瘟”成了整个养猪行业的热搜词,“非瘟”也成为多数集团公司的梦魇,按照7月4日农业部公布的数据,当前整个全国生猪存栏数同比去年减少了23%,也就是说接近1/4的存栏消失了,个别地区减栏超过50%,而中大型养殖企业可能受伤程度远远超过23%这个平均数。 就在这样的血雨腥风中,我们也欣喜地看到,部分集团养殖企业巍然屹立,无论是周边环境如何恶劣,其养殖企业上下齐心,众志成城,抒写了新时代的“西江月”,“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这其中最大的区别就是管理者对非瘟重视的程度。安徽某集团养殖企业拥有8个猪场,近10000头母猪,规模最大的2000头母猪,规模最小的仅500头母猪,截止4月12日,这家集团公司没有一家猪场中招,这不能不说与董事长高度重视“非瘟”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有关。 2.大企业病的工作态度要不得。 我们知道,集团企业的特征就是规模大、机构多、层级多、人员多。从企业治理的角度看,从决策到管理、再从管理到执行的程序复杂、半径大、链条长。集团企业的治理架构一旦形成,调整起来就比较困难,“船大难调头”。这一点,相比于中小企业,集团企业容易固化体制和机制,与变化的外部环境较难迅速适应,职能重叠、边界不清或职责交叉等毛病极易产生。由此而来,企业内部的任务分担、资源配置和绩效分配等也就难以避免“苦乐不均”。 人所共知,集团企业内部的各个单元,都是实实在在的“小利益体”,单元和全局之间,单元与单元之间,利益边界是非常清晰的,任何“苦乐不均”的治理安排,都很容易引起企业内部利益的博弈——或诉求资源增加(至少现有人员和机构不能减少),或推脱任务与责任(职责不清时,推脱并不难实现)。 一言以蔽之,有利的事情揽进来,不利的事情推出去,“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等多种病态,也就展现在眼前。持续改进,不断提高成为了梦想。 非瘟为什么更喜欢那些特大型养殖企业?从农业部业已公布的几家特大型养殖企业中招不难看出,在集团企业内部,PDCA循环(计划,实施,检查,评估)执行的同期冗长,从董事会的决策,到下属公司的实施,到监督部门的检查,到决策效果的评估可能长达6个月甚至12个月以上。 决策者没有充分的调查研究就依葫芦画瓢,照搬国外或者其它同行的生物安全措施,基层员工了解实施下去的具体情况,但实施效果又没能很好的反馈上去,加之没有充分的检查和评估,责权利不明晰,结果形成“决策者在骂娘”,认为时运不济的少数人被问责,敢讲真话的人越来越少,多数人只顾埋头拉车,结果可想而知。 企业的员工如果没有向心力,企业出台的制度往往会成为某种摆设,或者只是挂在墙上的东西。 3.专业硬件设施的提升很有必要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非瘟防控最主要是切断传播途径,而切断的利器——高压热水清洗机、高效的泡沫消毒剂,一样都不能少。 作为管理者你可能未必知道,泡沫消毒剂与被洗消对象接触的时间越长,清洁的效果才会越好。清洗消毒程序(SOP)先要清除舍内所有可见的粪便,搬走舍内的器具,再用50℃以上的热水加合适的清洁剂清洗才能彻底。粪、尿可影响消毒剂的药效,只有当所有人肉眼可见粪迹都清洗干净之后,再进行消毒才是有效的。 此外,消毒效果还与场内病原的类型以及稀释用水的硬度有关。应注意所使用各种清洁消毒剂的标签说明,要和你的兽医一起充分仔细地研究,找出适合于本场情况的消毒剂,才能达到最佳的消毒效果。 据笔者去年以来在苏、皖、鲁、豫四省100多个规模猪场的不完全调查,发生非瘟的案例中65%是因为车辆运输环节携带病毒导致,这同时也暴露出我们国家生猪运输环节严重滞后于规模养殖发展的现实。在非瘟肆虐的当下,运输车辆的洗消及干燥之所以成为难点和热点,与我们当前使用的设备落后、消毒剂接触不充分不无关系。 如果我们把生物安全比喻成是一根完整的链条,这其中只要有一个环节薄弱,必然导致全盘皆输。 |
上一篇:除了非瘟疫苗,我们还急需什么?
下一篇:闫之春:非洲猪瘟防控关键策略思考
|
建议使用1440*900分辨率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