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3-08 点击: 次 来源:中国畜牧杂志 作者:李军,金海 - 小 + 大
③粪污处理及设施设备方面,对于规模化肉羊养殖业产生的废弃物,目前主要采取深埋方式处理死亡畜禽, 通过好氧(堆肥)或厌氧发酵(生产沼气)等方式处理畜禽粪便进行资源化利用。德国、日本、美国等国家在有关好氧堆肥设备开发方面较为领先,已研发出多套相关设备。日本对于加速农业废弃物好氧发酵过程的功能微生物方面的研究较为深入(如EM 菌剂)。整体上,国际上有关农业废弃物好氧堆肥相关设备及工艺优化的研究有一定基础,但有关堆肥产品高附加值资源化利用(如生物肥料化、生物基质化)等方面进展不如国内。 ④羊舍环境因子监测方面,针对羊舍内部环境分别报道了甲烷、氨气、二氧化碳等有害或温室气体的排放规律,为圈舍内及周边环境的治理方案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目前羊舍设计和环境调控研究多数借鉴其他行业方法,对羊的生长潜力和养殖福利与环境关系的研究还不够深入。 2.2 国内肉羊产业技术研发进展 ➤ 遗传育种方面 ①生产方式由放牧向舍饲方向转型,多羔绵羊品种崛起,主要表现在2 个方面,一是更广泛使用小尾寒羊和湖羊作母本,引进品种作父本, 开展二元或三元杂交;二是培养舍饲高繁殖力新品种, 集成适合全舍饲的繁殖力新技术,2018 年开展新品种培育项目有9 个,可降低肉羊繁殖成本约30%。生产模式渐渐明朗,“分散繁殖,集中育肥”生产模式明显; “粮改饲”和“互联网+ 羊场”促进产业链成熟。 ②产地由北向南转移。南方省区规模化绵羊场增加很快。 ③产品由大羊肉向羔羊肉和肥羔肉转向。 ④山羊遗传改良面临选育滞后的困难。引进品种退化,本地品种搞杂, 纯种比例急剧减少,杂交母羊增多,繁殖性能下降。 ➤ 营养与饲料方面 ①肉羊营养需要量及饲养标准的研究已基本完成,并推出了我国第一部肉羊营养需要量专著,取得了标志性的成果;进一步开展了肉羊对脂溶性维生素需要的研究,在之前能量、蛋白质、纤维素等营养需要量研究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肉羊育肥期维生素A、D、E 的适宜添加量。 ②深入研究肉羊饲料营养成分的相关预测模型,尤其是蛋白质的预测模型。目前国际上使用可代谢蛋白质这一指标来评价反刍动物对于蛋白质的需要量和利用率,但可代谢蛋白质在实测方面研究困难,一方面需要瘘管动物, 不利于动物福利的要求,也不能开展大规模的研究, 另一方面需要使用相应的食糜标记物,操作起来可能会出现较大误差,因此开展了通过尼龙袋法、改进体外三步法以及尿嘌呤衍生物法,利用过瘤胃蛋白质小肠消化率、瘤胃降解蛋白质以及微生物蛋白质共同实现肉羊饲料中可代谢蛋白质含量的预测,对于完善我国肉羊营养需要量、指导实际生产具有重要作用。 ③ 肉羊专用饲料添加剂的开发与利用。我国开展了一系列包括微生态制剂以及植物提取物的开发应用研究, 发现酵母、芽孢杆菌、壳聚糖等能够有效替代抗生素莫能菌素,提高肉羊日增重、消化率等指标,进一步通过对瘤胃微生物测序发现,使用微生态制剂能够使瘤胃菌群向着更健康的方向调控,从而合理解释了日增重和消化率等变化。 ➤ 疾病防治方面 ①羊病防控技术研究首先从国家食品和公共卫生战略安全的角度入手,譬如家畜布鲁氏菌病的新型疫苗及配套鉴别诊断技术研究(哈尔滨兽医研究所、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已取得了重要进展; 小反刍兽疫- 羊痘二联新型疫苗的研究于2018 年获得国家二类新兽药注册证书1 项,获得发明专利2 项; 羊痘- 羊传染性胸膜肺炎二联疫苗获得国家二类新兽药注册证书;应用反向遗传系统构建蓝舌病新型疫苗的研究取得重要突破;针对羊痘病毒P32 蛋白的VHH 单域抗体研究已开始进入应用阶段(兰州兽医研究所), 建立了基于量子点标记的羊痘病毒示踪技术;以昆虫杆状病毒表达的PPRV 重组N 蛋白为诊断性抗原,采用链球菌G 蛋白(SPG)荧光量子点(QDs)标记与免疫层析技术,建立了新型超敏QDs 免疫层析快速抗体检测技术(QDs-LFIAS)。 ②更加注重羊病流行病学与生态学研究。新发疫病或老病新表现、病原变异、耐药性产生、混合感染现象以及药物残留等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为此,新型诊断试剂、动物保健药、植物药、替代抗生素药物及微生物制剂等已成当前研究热点。 ③在肉羊寄生虫防治技术研究方面,国家越发注重牛羊包虫病的防治,由重庆澳龙生物公司自主研发的羊包虫病疫苗已通过国家新兽药注册审批认证, 并已投产,试验证实其对牛包虫病的免疫防控效果也颇为理想。兰州兽医研究所研制的牛羊包虫病抗体检测ELISA 试剂盒和金标试纸条已逐步用于我国不同地域包虫病的流行病学调查。通过多年的示范,肉羊球虫病检测和药物防治技术已日趋成熟,可在南方肉羊山羊场大范围推广应用。 |
上一篇:2018年我国奶业形势回顾与展望
下一篇:2019年肉牛牦牛产业发展建议
|
建议使用1440*900分辨率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