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登陆 | 注册 | 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疫病防控 > 兽医战略 > 文章

百起非瘟疫情之后,我们是否应反思?

时间:2019-01-24    点击: 次    来源:生猪产业监测预警专家团队    作者:王祖力 - 小 + 大

七是由“调猪”变为“调肉”是大势所趋,需有长期规划。受传统消费习惯的影响,中国热鲜肉产品占猪肉消费的大部分。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表明,近年来冷鲜肉和冻肉消费的比例大约各为20%,热鲜肉消费的比例占到60%。这一消费习惯是多年来“调猪”格局的根源。但非洲猪瘟疫情的出现,使得“调猪”的风险明显加大。据统计,8月初以来,由生猪调运引发的疫情一度占到35.3%。禁运政策出台以后,截止到11月下旬,由生猪调运引发的疫情下降到19.4%。同时,跨区域禁运政策也导致区域市场分化严重,部分省份养殖户深度亏损,非常值得关注。为防止疫情扩散和蔓延,由“调猪”变为“调肉”是大势所趋,但需有长期规划。

八是基层防疫和兽医力量薄弱,急待加强。几年之前,广东省惠州市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副组长刘仕启曾反映,动物疫病防控形势日趋复杂,一些乡镇动物防疫工作人员不足显得尤为突出,不少乡镇畜牧兽医站人员老化,文化水平偏低,业务水平不高,待遇偏低,难以适应现代动物防疫工作发展的需要,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动物防疫工作的整体质量。原有经费投入难以满足现实需要,特别是乡镇一级的动物防疫经费更是严重短缺,导致一些防疫措施难以落实到位。受经费不足等多种因素影响,乡以下基层防疫和兽医人员不稳定、体系不健全,科技工作人员工作积极性不高、精力不专一,从而造成畜牧科技服务渠道不优、网络不畅。

针对以上问题,结合业内专家观点,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是加大力度实施标准化规模养殖示范创建。在前期创建的基础上,加大投入力度,扩大示范创建范围,引导养殖场户往规模化、标准化养殖转型。

二是引导各地在制定生猪产业发展规划时统筹考虑产业配套问题。各区域在生猪产业规划布局时,除了发展生猪养殖业外,应该重点发展生猪屠宰—深加工产业,以及冷链物流产业,减少活猪调运量,进而减少活猪流通所带来的疫情风险,积极引导消费者冷鲜肉消费,减少热鲜肉消费比例。

三是采取“疏堵结合”的综合防控策略。进一步完善调运监管方案,在确保疫情有效控制的前提下,尽量方便种猪和仔猪调运。对于由于调运所造成的压栏情况,通过区域性收储、加强“点对点”调运机制来逐步缓解。

四是规范地方政府行政行为。要求各地政府,严格按照农业农村部《关于进一步加强生猪及其产品跨省调运的通知》(农明字﹝2018﹞第33号)有关规定,允许生猪及其产品在一定范围内调运。对于为逃避责任而简单“封堵”的部门和个人,要严肃问责。

五是加强基层防疫和兽医队伍建设。创新机制,完善管理,加强乡(镇)动物防疫队伍建设。制定政策切实解决好基层防疫人员报酬偏低的问题,还要完善村级动物防疫员管理,积极推广建立动物防疫专业队,实行基本工资+绩效考评工资等做法,建立乡村动物防疫工作长效机制。

上一篇:超大型养猪场发瘟不予补助意味着什么?

下一篇:非洲猪瘟疫情势头趋缓 对经济社会发展影响总体可控

网站地图 | 服务条款 | 联系方式 | 关于阳光
冀公网安备 13050002001403号

|

建议使用1440*900分辨率浏览 
冀ICP备14003538号  |   QQ:472413691  |  电话:0319—31630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