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11-26 点击: 次 来源:阳光畜牧网 作者:闫振富 - 小 + 大
1 河北省养羊业现状 河北省具有悠久的养羊历史和丰富的养羊经验,经过漫长的自然育种历程,培育了小尾寒羊、太行山羊、承德无角山羊等主要优良地方肉用品种。20世纪前后又引进了无角陶塞特、萨伏克、杜泊和波尔山羊等国际优良肉羊品种,推动养羊业向高产、优质和高效方向迈进,在安排就业、增加收入、加快农民脱贫致富步伐、保障羊肉等产品的有效供给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与此同时,养羊为也得到了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如下四个方面。 1.1 肉羊产业发展迅速 2016年,全省存栏羊1 386.3万只,出栏2 303.8万只,羊肉产量32.4万吨,分别位居全国第9位、4位和4位;养殖量与全国农区的山东和河南并驾齐驱,名列前茅,已逐步发展成为我省畜牧业的主要产业。 1.2 饲养方式发生了根本变化 传统的养殖方式因地域不同分为自然放牧、放牧+补饲或季节性放牧+季节性舍饲的方式,其显著的优点是养殖成本低,但对自然植被破坏严重,对生态环境影响大。针对这种现状,从本世纪初,国家积极倡导舍饲养羊,全省广大养羊户讲政治,顾大局,从建设生态文明出发,抛弃传统的低成本放牧习惯,逐步开展舍饲养羊,并基本形成了成熟的舍饲养羊方式,为保护生态环境开辟了一条新路。 1.3 肉羊优势生产区域明确 河北省结合农区、半牧区和山区特点,按照“山(坝)繁农育、户繁企育”模式,通过加强草原生态保护,推行适度规模养殖模式,打造优质、高产饲草饲料种植基地等一系列措施,在黑龙港流域、丘陵山区和坝上地区打造优质肉羊产业带,肉羊优势生产区域进一步加强。 1.4 肉羊育肥成为亮点 河北省地理位置优越,饲料、饲草资源丰富,毗邻京津都市消费圈,形成了肉羊育肥和屠宰基地,每年从省内外购入架子羊育肥出栏800万只以上,达到全省年总出栏量的近三分之一,形成了唐县、卢龙、昌黎等肉羊育肥重点县和部分育肥重点村、场(户)。以唐县为例,常年饲养育肥羊在300万只、年出栏肉羊200万只左右,带动了饲料加工业、运输业,屠宰加工业和餐饮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2 产生原因 河北省养羊业发展迅速,但受市场波动影响大,特别是从2014年后受“小反刍兽疫”影响,从业者积极性受挫,导致存栏量下降、空栏等现象。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2.1 产业链条短 在养殖环节,表现为单打独斗,无法与市场抗衡。在价格上没有话语权,被动接受经纪人及屠宰场出具的价格,导致养殖效益不佳,甚至亏损。在加工环节,表现为只是将活羊加工成白条羊(胴体)或简单分割,没有精深加工,产品附加值不高,另外,白条羊(胴体)外的附产品利用率低,加工增值效果差。在销售上,表现在停留于原始的等人上门购买,没有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手段,压货时间长,周转慢。 2.2 科技水平低 与猪、鸡和奶牛等畜禽品种相比,养羊中的科技含量低。在品种利用上,没有固定的杂交模式,人工授精普及率低。在营养供应上,饲料配方不科学,营养供给不平衡,导致羊的生产性能不能充分发挥。在疫病防控上,从业者防疫意识差,对当地羊的传染病底数不清,免疫程序不科学,防制效果差,传染病时有发生。在饲养管理上,混群饲养比例大,采食不均,群交乱配,影响繁殖性能的提升。 2.3 规模化程度低 尽管2016年全省年出栏30只以上的规模养殖占65.8%,但羊的规模化程度低,导致从业者对提高科技含量、羊产品质量安全、粪污处理重视不够,措施不力,效果不佳。 2.4 禁牧政策影响 实行禁牧舍饲政策以来,草地植被得以恢复,生态环境得到保护,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但禁牧后,草地不能充分利用,造成饲草资源的浪费和草质下降,还增加了地方政府草地防火的压力。同时,舍饲后羊的养殖成本增加,效益降低,导致从业者减少、养殖规模缩小,养羊业的发展受到影响。 |
下一篇:中国乳业全产业链模式反思
|
建议使用1440*900分辨率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