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11-25 点击: 次 来源:农民日报 作者:余向东 - 小 + 大
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的征途上,在亿万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征途上,有一大批脱颖而出的产业带头人,扮演着创富者与新乡贤的角色。这批人和他们的事业,依附于土地资源,融入了乡村环境,离不开周围眼睁睁注视着的乡亲们,也就自然而然承担起多重角色功能,连带出一系列“衍生效应”。 湖北省仙桃市彭场镇“养殖大王”陈静涛的创业经历与人生轨迹,诠释着上述规律。 乡村创业者 今年50岁的陈静涛,是湖北宏旺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公司占地1500亩,年产800万只中华鳖优质幼苗,养殖商品鳖150吨,年销售收入近亿元;同时拥有国家级中华鳖原种场、农业部健康养殖示范场、湖北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等名号。今年7月31日,又申报认定“湖北省高新技术企业”。 水产养殖投资大、风险高,陈静涛能走到这一步不容易。 1995年,陈静涛租了30亩地、投资50万元,开始搞水产养殖。50万元的本钱,在当时的乡村属于一笔巨资,是他多年经营纺织企业赚来的。 为什么转行搞养殖呢?因为他生活在鱼米之乡,从小就会捉鱼捞虾、有感情基础,后来又毕业于水产养殖专业。当外出务工经商积累一定资金后,回到土地上创业,圆自己一个梦想,对于陈静涛这样的乡土能人来说,像是新闻报道的“一贯套路”,但也确实靠谱儿。 接下来的“套路”是,因为不懂技术,前十几年,老陈一边纺织一边养鳖,每年把纺织厂的利润投到养鳖上,运气时好时坏,把1000多万元扔进了鳖池,没干出什么名堂。 做企业不能像撑开一把伞,想收就收;坚持下来的,才是“好榜样”。出路何在?2006年的一次聚会上,老同学一番话启发了陈静涛:“光靠土方子肯定不行,本地品种不优化就退化,再这样下去还是暗无天日!” 必须培育新品种、掌握新技术。他找到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教授王卫民,寻求科学技术与养殖方向上的指导。学院派出专家组及研究生团队,驻进陈静涛的养殖场,开展品种优化研发。后来双方共建中华鳖良种繁育技术中心、华中农业大学博士后工作站,合作日趋紧密。 2011年起,陈静涛彻底走出困境。3个看家品种——“宏旺1号”“宏旺2号”“宏旺3号”相继问世,公司拥有发明专利9项、实用新型专利30多项,他独创的亲鳖养殖孵化技术、“中药辅疗秘方”以及孵化过程中的控温技术等等,都有很高的含金量。 合作社领头人 政府提倡种养大户领办合作社,符合陈静涛的心思,因为企业孵化出的优质种苗,需要有人买,更需要相互信任的合作者。老陈注册成立“仙桃市静涛水产专业合作社”,与100多个养殖户抱成团。市里成立“甲鱼养殖协会”,也由他牵头。 “养殖协会+合作社+公司”,采取统一提供苗种、饲料、技术、标准、商标、销售“六统一”服务,以及保证存活率、保证雄性率、保证产出率的“三保证”承诺,带动了周围近千家农户、养殖甲鱼数千亩,亩均增收3000元以上,年增效益近亿元。 老陈说:“新型经营主体也好,合作社也罢,不能挂个虚名,要真能把农户带起来。”2015年,合作社投建400亩标准化现代农业“鱼鳖套养”“稻鳖共生”基地,在全市示范推广后,带动近万亩生态高效养殖。应合作社社员建议,公司正在扩建两万平方米全智能恒温室,增加中华鳖和中华草龟幼苗供应量。 当地农民雷同普,过去只会干体力活、不懂技术。加入合作社后,在老陈那里边打工边学技术,苗种供应和销售也一并得到解决。他学会了“因地制宜、量体裁衣、精耕细作”,对自家8亩水田与小水塘采取单养、混养、稻鱼轮作等多种模式,年纯收入可达6万元。每年在公司做工100多天,还另有约两万元收入。 仙桃市委副秘书长、市农办主任戴先波告诉记者,全市精养鱼塘67万亩,其中甲鱼繁育与养殖面积达17万亩,都是靠老陈这样的产业领头人带动起来的。 实际上,作为国家级中华鳖原种场,陈静涛的“龙头企业”影响带动力,辐射到华中、华南多个省份,在全国布设了35个销售点,与50多家合作社建立了长期稳定的供销关系。 |
上一篇:蛋鸡养殖大王—滕召勇
下一篇:李红英:最美乡间女兽医
|
建议使用1440*900分辨率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