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11-23 点击: 次 来源:冷冻食品 作者:佚名 - 小 + 大
丨现状丨 规模尚可,增长势头趋缓 发展到今天,禽肉调理品产业正从萌芽阶段过渡到迅猛发展阶段。表现之一就是企业数量不断增多,在正大、大成、圣农、六和等大企业之外,汇聚着一批中小企业和作坊式工厂,满足了不同消费层次的需求。伴随着企业对市场的精耕细作,产品数量和行业体量持续增加。 不过行业体量虽大,集中度却不高。少数大企业之外,规模化企业并不多,而月产量几百吨的小企业却非常多,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区域要数山东诸城,该地聚集了400多家调理品企业。 至于渠道方面,对目前的调理品企业而言,现阶段业务渠道仍是它们的最佳选择。除了正大、泰森、金路易等少数品牌进了超市,大部分品牌的产品流向了农贸批发市场、餐饮和小终端,商超销售占比一般在10%以下。 “大卖场卖的只是名,没有利。”台湾冷冻食品行业资深人士罗荣茂介绍,企业要够大才能在商超渠道有所成效,否则投入产出会不成正比。对大企业来说,走商超是可行必行的路子,而一般企业则可以精耕餐饮渠道。 总结多年的行业经验,施建伟对区域市场状况做了大致分析。“整体来看,华北和华东市场优势明显,前者体量大,后者起步早;华中、西南和西北市场的成长性较好;广东、福建市场相对普通。” “过去10年,调理品行业有了很大提升。调理包的出现改变了原来以休闲为主的终端市场,一些调理品开始走向餐桌。”施建伟分析,从市场需求来看,一方面,火锅市场走俏增加了禽肉调理品的需求;另一方面,近几年高档餐饮市场受阻,中档快餐发展加速,进而带动了禽肉调理品的销售,尤其是一些可直接烹饪的半成品调理产品备受餐饮企业青睐。 据了解,串类产品在整个调理品市场约占30%的比重。伴随着品牌烧烤店的崛起,街边烧烤摊登堂入室。类似薛蟠烤串、3000里烧烤、大熊炭烤、水货等烧烤连锁餐饮企业的兴起,给上游调理品供应企业带来了机遇。加工环境严格控制下生产出来的工业化产品,不但安全有保障,而且标准化生产、规模化供应,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餐饮企业的后厨劳力。 标准化产品不单单在餐饮渠道消费惊人,家庭消费的空间也很大。随着家庭外出就餐频率的降低,以及家庭餐饮操作更加便捷的发展趋势,为了让消费者更乐于接受禽肉调理品,标准化菜肴成了企业研发产品的一个方向。 总体来看,在渠道丰富、市场细化、消费需求旺盛等多重因素的共同影响下,调理品行业规模一直在增加,但增长趋势变缓。特别是一些大型企业的增长势头放缓。据透露,新希望六和成长最快时增长率可达35%~40%,而如今显然是达不到的。 丨问题丨 有体量无品牌,产能过剩发展混乱? 近些年,调理品行业涌现出一大批企业,它们的水平参差不齐。为了争夺市场份额,其中有些企业不惜降低产品利润,靠低价抢占市场。而对于劳动密集型的调理品行业来说,在招工和产能均受到限制的情况下,价格战的打法不仅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使行业陷入了恶性循环。 首先是产能过剩问题。由于发展前期中产品利润空间较大,行业短期内得到快速发展,进而出现产能过剩,当然这种过剩指的是低端产品的产能。其次企业还缺乏自主品牌,甚至一些上规模的大企业也是仅有渠道品牌,没有真正的消费者品牌,只能做到“无名配送”。 “行业有着较好的利润空间和成长性,但产品同质化很严重,如品名相同、包装雷同,甚至味道也很相似。价格上更是五花八门,同样的产品一吨会差好几千元,市场价格没有最低,只有更低。”施建伟分析,为了打价格战降低产品品质,其实就是透支市场,且会伤及经销商——没有合理利润,经销商的价值链就会被腰斩。 事实上,如今不少企业已经认识到产品同质化的问题,也想开发新产品或向其他方向转型,但推新品是一个吃力不讨好的事情——一方面是产品创新难,新品成功率很低;另一方面是企业花大力气开发的新产品,如果市场反响好,一夜间就会被其他企业模仿。 禽肉调理品发展近十年,作为一种市场需求量不断增长的速冻食品,它与火锅料、烤肠等产品的生产相比,最大的短板就是至今没有实现自动化。如占整个行业约30%比例的串类产品,目前仍需要大量人工穿串,几乎所有的调理品企业常年都对外招工。 总之,面对市场变化和渠道分化,企业要有创新精神,走差异化道路,找到目标消费群体,而不是单纯靠价格战抢占市场份额,也不应以牺牲产品品质和降低服务来换取价格优势。 |
上一篇:火腿肠的消费提示
下一篇:胴体分割与羊肉品质的关系研究进展
|
建议使用1440*900分辨率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