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08-07 点击: 次 来源:网络 作者:印遇龙 - 小 + 大
什么是科学?是探寻宇宙奥秘,还是进行生物化学物理研究?对中国工程院院士印遇龙来说,一切都将刷新,因为他有个特殊的身份,就是“养猪专业户”:一间实验室、一个养猪圈,在这里,他开始了他的科学生涯。 年轻时,学生物学的印遇龙在单位领导的引导下,投身养殖行业,一干就近40年。他说:“中国生猪产业每年有1.7万亿的产值,养猪一样能得到科学界的认可。”正是在印遇龙的引领下,我国生猪的生长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准,为中国生猪产业和粮食战略安全作出了杰出贡献。 如今,印遇龙的养猪科学还征服了世界,他带领团队共发表SCI收录论文318篇,被Nature(自然)等国际著名杂志他引5748次,入选汤森路透2014年和2015年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和中国引文桂冠奖,成为中国农业领域唯一获奖者。 扎根一线,开始一场与猪的较量 一双球鞋,一套运动服,一辆自行车,就是印遇龙每个上班日的标配,走起路来健步如飞,说话大嗓门,快人快语,做事不拖沓,喜欢游泳、打乒乓球、跑步,智能手机玩得飞转——和年愈一甲子的印遇龙接触,生活的朝气与活力就扑面而来。 与生活中的随意不同,在科研中印遇龙是个严谨、较真的人。他的科研哲学很简单:深入第一线,在生产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走进印遇龙位于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的办公室,这里没有想象的宽大,装修简单,10多平方米的房间里,堆满了资料与书籍。 1978年从湖南师范大学生物系毕业的印遇龙就在这里开始与生猪养殖结缘,而这一跨越就近40年。印遇龙曾先后在德国、英国、美国、加拿大等国学习和工作。1997年,他获得英国贝尔法斯特女皇大学博士学位。 印遇龙留洋归来,带回的除了国际视野,还有自费购买的价值1万多美元的化学试剂和手术器械。然而,回国后等待他的“养猪”工作,仍然是非常艰难的一段路。 猪笼子自己做,猪崽子自己抓,印遇龙从养猪、称猪到打点猪饲料,全部亲自做。几万公斤的饲料、猪粪猪尿靠印遇龙与团队一起托运收集。研究猪的营养物质代谢情况,印遇龙和团队一天到晚都要守着猪取样,每天房子里都会传来猪撕心裂肺的嚎叫声夹杂着工作人员来回追赶的脚步声。“跟猪做手术也非常难,一开始我们还不会使用麻醉剂,全程需要三四个人压住它,给它插管子,我们很多工作人员都被猪咬伤过,做完手术还需要护理它们。” 动物科研与植物科研相比,成本更高,实验条件更加苛刻。要采集猪的血液也十分困难,“猪会乱动,插管子会乱咬,连续给猪取血,导致它攻击性很强”。印遇龙说,血液除了定性还要定量,实验需要知道猪一天流了多少血,这对于它们来说每一次的采样都不容易。 然而,对于印遇龙和他的团队来说,煎熬绝不仅仅在手术台上,每次采集到的猪粪要弄干,为了不干扰周围群众的生活,他们就把猪粪放在办公室里,关着窗子烘干,一日三餐都叫别人送饭进来。 但就在这样的环境中,印遇龙和课题组成员一起,率先对中国40多种单一猪饲料原料和18种混合日粮中回肠末端表观消化率进行了系统测定,在此基础上确定了生长猪有效氨基酸的需要量。这些研究成果被收入中国饲料数据库,在行业内广泛应用。 一生奋斗,围绕猪做好三件事 7月3日,由印遇龙领衔的湖南院士专家团,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开展技术合作、学术交流等活动。印遇龙认为湘宁两地在绿色农业发展方面很有合作前景,他建议:“加强湘宁两地长期交流需要对接项目落地,下一步,要建立院士专家合作站。” 此行只是印遇龙在推进生猪养殖产业化发展的一个普通工作片断。近40年的科学生涯工作中,印遇龙围绕“如何养好一头猪”主要做了三件事:一是如何让生猪健康生长,并且提高生产效率,二是如何让猪肉好吃又营养,三是如何推动生猪养殖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印遇龙做的这三件事,正是一位科学家对生猪全产业链不断升级发展的艰难推进,影响着我国产值万亿的生猪业良性发展。 |
上一篇:雷贤忠:一件事 一群人 一辈子
|
建议使用1440*900分辨率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