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07-14 点击: 次 来源:四川省农业科学院 作者:吕火明 - 小 + 大
(二)提升农民信息化素质,助力培育“新农人” 积极推进“互联网+新农人”的培育行动,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为我国“互联网+农业”战略的推进提供人才支撑。一是,通过市场化手段尽可能地减少信息传递成本,激发农民信息需求,给予农民购买智能手机或电脑补贴等特殊政策,提高农民网络搜寻信息、防范风险和线上沟通交易的能力,逐步改变传统农民的生产方式、交流方式和交易方式。二是充分利用现有信息化基础,面向农村公众普及互联网知识,更广泛地运用微博、微信等社交网络工具开展科学传播,促使广大农民快速、便捷地汲取科学知识与信息。三是要积极构建基于“互联网+”的系统培训体系与教学环境,研发智能终端的在线课堂、互动课堂、认证考试等“新农人”教育平台,满足农民对科普信息和技能的个性化需求,并通过宣传媒介、农业学校、农技夜校等培训基地,加强对农民的系统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素质技能。 (三)强化农业领域“物联网”等核心技术研发应用 整体而言,我国农业物联网发展仍处于探索初期,物联网建设探索性投入较大,利益产出及附加值较低。传统农业的粗放式分散的生产经营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农业物联网、云计算等核心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因而,政府在营造农业物联网发展环境、引领信息化推动现代化方向及资金支持带动技术方面,要保证农业物联网的稳步推进,要鼓励重点突破农业传感器、农业精准作业等前沿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建立农业物联网智慧系统,在大田种植、设施园艺、畜禽养殖等领域广泛应用;开展面向粮食主产区域,主要粮食作物的长势监测、遥感测产与估产、重大灾害监测预警等农业生产智能决策支持服务。借物联网技术实现农业资源生态本底实时跟踪与分析、智能决策与管理,实现“一控、两减、三基本”的目标,治理农产污染,提高农业资源生态保护水平,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此外,要通过土地流转政策、家庭农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扶持政策,创造农业物联网应用必须的规模化生产环境和经营方式,并引导社会各界力量参与物联网等核心技术的研发与应用。 (四)促进“互联网+”与农业整体推进和局部突破 “互联网+农业”战略应遵循整体推进的要求,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均要重视农业信息化建设工作,发达地区要在利用信息化手段改造传统农业的同时,积极引领“农业六次产业化”路径,提升农业生态价值、休闲价值和文化价值,促使传统农业更具竞争力和适应性;欠发达地区要以信息化为引擎,抢抓工业反哺农业和农业信息化发展机遇,积极求索、大胆创新,推动地方农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地区间的不平衡性和多层次性,决定了我国“互联网+农业”融合模式绝不可能套用同一个模式,各地区要根据自身的资源禀赋特征、科技发展水平、市场经济环境、网络基础设施配备等促成若干不同模式的“互联网+农业”演进路径,并积极发挥其自然、经济、社会和文化优势,充分凸现其区域特色。政府部门还应出台专门的政策举措,鼓励多元化、多渠道方式对“互联网+农业”发展进行投融资,促成“互联网+”与农业的整体推进和局部突破。 |
上一篇:农村电商“脑洞”其实可以更大一点
下一篇:张玉明:农牧企业互联网转型路线图
|
建议使用1440*900分辨率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