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07-14 点击: 次 来源:四川省农业科学院 作者:吕火明 - 小 + 大
四、我国“互联网+农业”在融合过程中面临的现实挑战 尽管“互联网+农业”是借助信息化技术推动传统产业提质升级的全新命题,是助推现代农业发展和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手段,蕴含着重大的战略契机,并拓展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在全国范围内如火如荼地进行着。然而,在缺少顶层设计和宏观指导的现实背景下,“互联网+农业”很容易形成一哄而上、各自为政的局面,不利于“互联网+”与“三农”各个领域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互联网+农业”由此也会演变为泡沫概念,在实践过程中,仍存在不少障碍难题值得高度关注和审慎思考。 (一)“互联网+农业”概念界定上存在分歧与偏差 尽管近年来“互联网+农业”在政府推动下热情高涨,但社会公众对于“互联网+农业”的内涵认知仍不明晰,加上政府对其具体发展模式缺乏明确的指导与建议,导致社会实践中很容易出现一些偏差和错误导向。一是盲从化倾向,如很多涉农企业在互联网浪潮的冲击下,未能切实考虑自身的运营条件和所处的市场环境,而选择盲目跟风“互联网+”,忽视其运营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造成企业发展陷入恶性竞争;二是将“互联网+”等同电商化发展,很多民众甚至地方政府简单地把“互联网+”等同于走电商化路径,造成电商企业遍地开花,特别在农业领域,不恰当的电商化营销模式更是容易背离农业的基本属性和政策初衷;三是高成本堆积倾向,片面地认为通过互联网基础设施的改造升级即可以推动实现“互联网+”的成功转型,忽视了配套社会化服务的重要性,导致“互联网+”在农业全产业链领域难以有机融合,同时,高昂的堆积成本不仅会推高农产品终端消费价格,又会进一步抑制居民的消费热情。 (二)“互联网+”与现代农业深度融合的难度较大 农业是一个综合性的复杂系统,其发展涉及到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环境等各各方面,由此对应的农业问题也是相互交织、错综复杂。“互联网+”在向农业渗入融合的进程中,不可回避的两个客观现实是:三产之中,农业距离互联网最远;相对其他产品,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的产业链节点最多。首先,农村地区互联网基础设施薄弱成为“互联网+农业”发展的一个巨大障碍,目前,仍有四万多个行政村未通宽带,还有七成以上的农民不熟悉互联网操作;农村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滞后,且农业数据资源的利用效率极低、数据分割严重,信息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任务异常艰巨。其次,农业产业化程度低下导致市场对互联网的需求不足,一方面,农业经营组织体系不发达,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储运等均不具规模,且各环节之间相互分割,造成农业活力不足,难以通过互联网打通信息传递的“最后一公里”;另一方面,互联网、物联网等农业技术尚不成熟,小农户分散生产经营的格局与高度智能化和市场化的“互联网+”模式难以有效对接。此外,农业作为高风险弱质产业,自然风险因素影响对整个产业的影响不容小觑,尽管“互联网+”在加速农产品流通和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但是受制于农业自然风险的不可控性,农民仍可能选择被迫违约行为,反而阻滞了“互联网+”的深度融合。另需指出的是,农民作为互联网领域的弱势群体,互联网知识匮乏,面对多变的互联网环境,难以认知和获取有效的信息渠道,只能是被动应对,“互联网+现代农民”发展路径更是大打折扣。 (三)冷链物流建设仍是农产品“触网”的主要障碍 受制于农产品季节性强、易腐变质、流通环节多、效率低、农村交通设施欠发达等因素影响,农产品冷链物流一直是生鲜农产品互联网应用实践中最重大难题。许多农产品尤其是特产鲜货不少集中在僻远山野,外运困难,这导致即使是借助于网络营销宣介也难以将产品售出,等于有网无路。而外地对原产地农产品信息获取不畅,缺乏了解,又近乎于求购无门。最受农产品冷链物流滞后影响的是当前“互联网+农业”领域内最热捧的农产品电商,据相关统计,2015年国内农产品电商数量达4000余家,但均存在趋同投资、重复建设、成本高、标准不一等问题,导致竞争无序、亏损经营,建站与关站并存,4000家中仅有1%盈利,7%巨亏,88%略亏,4%持平。生鲜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严重落后,农产品保鲜技术、储存能力、配送力量参差不齐,特别是冷链物流能力不够,农产品流通效率低、成本高、损耗大。据相关统计,果蔬等农副产品在采摘、运输、储存等物流环节中的损失率高达30%,加之,农产品标准、保障标准、配送标准、验收标准、质量标准等农产品标准体系建设的不健全,网售农产品“劣币驱逐良币”现象普遍存在,且仍在快速蔓延。 五、推进我国“互联网+农业”深度融合的对策建议 (一)夯实“互联网+”与农业深度融合的条件基础 有序推进农村地区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产品物流配送网络体系建设,夯实“互联网+”与现代农业深度融合的硬件基础。一是,重点解决宽带村村通问题,加快研发和推广适合农民特征的低成本智能终端,唤醒多年沉睡的农村互联网经济潜能;二是,加快实施农业大数据工程,建立覆盖农业大数据采集、加工、存储、处理、分析的全信息链,着力推广基于“互联网+”的农业大数据应用服务;三是着力完善农资、农产品物流网络体系,加强“供应链”管理,特别是要强化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针对我国农业分散组织和市场应对能力较弱特征,可以选择性发展第三方物流,减少物流成本投入,提升“互联网+农产品物流”效率与质量。 |
上一篇:农村电商“脑洞”其实可以更大一点
下一篇:张玉明:农牧企业互联网转型路线图
|
建议使用1440*900分辨率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