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鸡种业是我国肉鸡产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对保障我国肉鸡产业良性与安全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肉鸡种业存在白羽肉鸡无知识产权、黄羽肉鸡良种繁育体系不完善、未开展规范而常态的品种性能测定及地方鸡品种遗传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体系尚不健全等问题。基于此,从我国肉鸡产业的实际出发,建议未来我国肉鸡种业应强化地方鸡种资源保护和遗传检测、系统确定育种方向与技术指标、创建国家肉鸡育种核心场、稳步推进种鸡生产性能测定及推进良种繁育体系和品种改良技术服务体系建设等,促进我国肉鸡产业长期稳定发展。 肉鸡业是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肉鸡业已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中的支柱产业,在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以及在丰富城乡居民“菜蓝子”,改善膳食结构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始,我国肉鸡业迅猛发展。目前我国肉鸡年出栏量为80亿只左右,鸡肉产量1 400万吨左右,我国现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肉鸡生产国;肉鸡业对我国畜牧业的贡献份额已近20%,直接与间接带动的就业人数达2 000万人以上。 畜牧业生产的发展与跨越总是以畜禽良种更新为先导。在畜牧业经济中,品种的贡献率平均达40%以上。同样,我国肉鸡产业的巨大发展离不开肉鸡良种覆盖率的不断提升。我国肉鸡生产中利用的鸡种类型主要为快大型肉鸡和黄羽肉鸡。快大型肉鸡是指具有极快的早期增重速度,40日龄左右上市的白羽或红羽肉鸡,此类鸡种具有生长性能优异、产肉率高的特点。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始,我国先后从美国、加拿大、德国、澳大利亚等国引进爱拔益加(AA)、艾维茵(Avian)、红波罗 (Redburo)、罗曼(Lohmann)、狄高(Tegal)等祖代肉鸡品系。大量优良肉鸡品种的引进为我国肉鸡产业的迅速崛起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此类鸡种目前依然全部依赖进口。黄羽肉鸡是指含有一定我国地方鸡种血缘的黄羽、麻羽等肉用型鸡种的统称,虽生长速度相对较慢,产肉性能相对较低,但肉质风味较佳,符合我国人民消费习惯,是具有我国特色的肉鸡类型。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我国黄羽肉鸡育种在全国各地陆续兴起,利用我国肉质优良的地方鸡品种为素材,通过本品种选育或杂交育种,培育符合各地市场特点的黄羽肉鸡品种(配套系)。截止2014年,全国已有46个黄羽肉鸡新品种(配套系)通过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审定,这些品种(配套系)在我国黄羽肉鸡生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我国黄羽肉鸡年出栏量已达40亿只左右,与快大型白羽肉鸡各占半壁江山。 从某种意义上讲,肉鸡产业的竞争,就是肉鸡种业的竞争。提升肉鸡种业发展水平,对于促进我国肉鸡产业健康、持久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 义。肉鸡种业体系应由遗传资源保护、新品种培育、品种性能测定、良种繁育体系建立等组成。目前我国肉鸡种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白羽肉鸡无知识产权,全部依赖从国外进口,不仅每年花费大量外汇,而且极易受到国外企业的控制,不利于我国肉鸡业的安全和持久发展;黄羽肉鸡品种虽然都为自行培育,但育种水平参差不齐,品种选育效率较低,生产性能水平有待提高,良种繁育体系尚未完善;规范而常态的品种性能测定工作有待开展;科学而合理的地方鸡品种遗传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体系尚不健全。因此,从我国肉鸡产业的实际出发,制定我国肉鸡种业发展战略十分必要。 1、肉鸡种业发展战略目标 组建国家肉鸡育种协作组,培植国家级肉鸡育种核心企业,集成我国育种技术、企业和其他社会资源,在育种人才、育种技术和育种条件上全面提高。在黄羽肉鸡育种上,通过5~10年时间,积累一批育种遗传素材,培育一批新的品种(配套系),使我国黄羽肉鸡育种科学规范,生产水平达到国际领先;在白羽肉鸡育种上,通过15年左右的协同攻关,有步骤地实施国家快大型白羽肉鸡育种战略,建立起良种繁育体系,培育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品质优良、竞争力强的肉鸡品种(配套系),早日结束种鸡完全依赖国外进口的局面。做到肉鸡育种以市场为导向,企业自主育种、自主投入的市场育种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