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观点 1、农业供给侧结构性主要矛盾表现为三高:高产量、高进口、高库存;三惑:产区困惑、企业迷惑、国外疑惑;三难:施策难、调整难、增收难。 2、农业供给侧矛盾形成机理复杂,主要矛盾是政策“托市”到“脱市”的价格形成机制扭曲。 3、改革重点是去库存,加快消化过大的粮食库存量。降成本,通过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减少化肥农药等的不合理使用、开展社会化服务等,降低农业生产成本。补短板,加强农业基础设施等农业供给的薄弱环节,增加市场紧缺农产品的生产。 4、改革的当务之急要推进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稳步建立以市场定价为基础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 5、玉米收储政策改革,是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改革的试金石,关系到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局。 6、推进改革的方向与目标是逐步形成以市场机制为基础,政策补贴为支撑,预期引导、风险管理、储备调控、贸易补充等政策工具相结合的新型宏观调控体系,确保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和市场稳定。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三高、三惑、三难 目前,中国农业的主要矛盾已经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的矛盾。因此,推进农业供给侧的结构性的改革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农业改革和完善的主要方向。从2004年开始,国家对农业实施了一系列的强农、惠农、富农的政策,从总体上推动农业持续稳定的发展,发挥了关键的作用。这些政策在实施的过程中,特别是2005年启动的小麦、水稻的最低收购价,以及2008年启动的玉米、大豆、油料等收储政策也相继带来一些的负面作用,形成了当前中国农业结构性的矛盾,也因此造成了中国农业目前的三高、三惑和三难。 三高是指高产量、高进口、高库存。到2015年我国粮食产量持续保持了12连增,在高产量的背后,有效供给不足,大豆每年的缺口八千多万吨,国内只能生产一千多万吨,还有其它的产品。同时玉米库存高达2.3亿吨,但玉米的替代品还在大幅度的进口,2015年是4000多万吨的进口量。包括畜产品,2016年猪肉进口的幅度也非常大。在高产量、高进口、高库存的背景下,凸显了供需不平衡的矛盾,因此要进行结构性的改革。 在这样的产业现状下产生了三惑:地方困惑、企业迷惑、国外疑惑。农业与其它行业不同,参与主体多元、复杂,敏感度高、政策性强。中央政策调整,必然会给地方带来困惑。2016年对玉米实行了市场定价,价补分离的价格形成机制的改革,推出了临时收储制度。地方就会产生困惑,从托市机制转为市场定价机制,如何解决农民卖粮难问题?今后农民如何实现增收目标?今年的玉米价格从1块多跌到7毛以下怎么办,衍生而来的就是收储的问题,这种政策的路径依赖在改革的过程中并没有被完全消除。而且面临的问题复杂,操作不易,也特别容易反弹。 企业的困惑来自于对政策的预判和把握。企业的参与主体比较多元,既有饲料企业、贸易商也有加工企业,都对玉米改革有较强的政策预期,但往往对政策预期的判断不准,判断不准会带来市场预期的不稳。尤其在粮食市场,这个预期判断会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比如现在大家就担心,东北如果真的出现卖粮难的问题,政府会不会出手,如果出手的话,企业该怎么办,是收还不收,这会影响到整个产业链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