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家禽业早已跨越了数量短缺时代,未来很长一段时期内,提质增效仍是家禽业需要着力补齐的短板。 在家禽业产能过剩的背景之下,一些养殖企业为了巩固其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不得不降低售价,禽类产品售价的“天花板”被动压低,而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家禽生产的刚性成本又在增加,生产成本的“地板”不断地被抬高,导致家禽生产企业的利润空间受到严重地挤压,微利甚至亏损成为了近几年家禽养殖的“新常态”。 供给侧改革之于家禽业,就是要顺应消费者的需求变化,优化家禽的创新供给。 2015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30万亿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6%。全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966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4%。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195元,比上年实际增长6.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422元,比上年实际增长7.5%。随着居民收入的增长,人们的消费需求正在发生新的变化:表现为对产品质量与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个性化消费的特征越来越明显,多样化消费的结构越来越凸显。健康消费的理念会成为下一个蓝海。2015年食品销量中增长最快的是有机食品、非转基因以及原生态的产品。 为顺应消费需求端的变化,通过供给侧改革激活禽产品消费的重要性显得愈加重要。 笔者认为,家禽业供给侧改革需要完成“去产能、调结构、降成本、提品质、增效益”的任务。 去产能,就是家禽领域的从业者们需要通过行业自律,主动地从源头控制产能,将过剩的产能降下来,增加有效地供给,减少无效供给,减少资源的错配与浪费,主动地顺应市场的变化。 调结构,就是家禽的不同品种结构之间应该保持有序的动态平衡,从家禽产业经济最优化的视角出发,行业主管部门发布各禽种相对合理的市场份额指引,促进不同禽种从低水平的饱和向高水平的平衡转变。 降成本,就是要通过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创新饲养方式,提高生物安全水平,以科技进步推动家禽免疫计划科学合理地“减负”,减少兽药等投入品的不合理使用,提高禽产品的生产效率。 提品质,就是要进一步提升禽类产品的质量与安全水平,满足消费者追求禽产品品质提升的内在需求。虽然不同收入水平的消费者对禽产品需求呈现出差异化的分层现象,但对禽产品的质量安全要求是一致的。 增效益,就是要满足多元化的市场需求,以禽产品的创新挖掘潜在的消费市场。同时,通过对禽产品品牌建设进行持续的投入,加大经营销售的宣传力度,让禽产品的品牌形象走进百姓的心中,以提高消费者对禽产品的黏合度,减少养殖市场行情波动对消费端禽产品的影响。 家禽生产面临着土地资源紧缺、生态环境压力加大的现实处境,通过对家禽产业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调整与优化产业布局,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 绿色、协调、可持续是我国家禽产业未来发展的主基调,以产出高效、资源节约、循环生态的理念,厚植家禽产业的发展优势,提升禽产品的竞争力。这是供给侧结构改革之于家禽产业的现实意义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