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假期刚过,张振华种的紫花苜蓿迎来了今年最后一茬收割,直接就发往奶牛场。“产量还不错,现在已经摸到种苜蓿的门道”,张振华说。“我生在草原,长在草原,广阔草原浇灌着我的创业梦,就是想在草原踏踏实实做一些事情。” 张振华是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与技术学院“张之洞班”的在校学生,去年高考结束后与苜蓿结缘,一发不可收拾,开始了种草创业梦。两年来,他和他的家庭团队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和乌兰察布市凉城县已种了3000多亩紫花苜蓿。仅2014年5月种下的1000多亩,就挣了100多万元。 牧草是畜牧业的源头,紫花苜蓿营养丰富,有“牧草之王”的称号,既能有效提高奶牛产奶量和提升牛奶品质,还具有再生性强、豆科牧草根瘤菌固氮保持水土改良农耕地的特点。 7月13~15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农大教授傅廷栋,国家级教学名师、华中农大植科院院长、教授曹凑贵等专家和校宣传部、校团委老师一行赴呼市专程考察张振华的创业项目,并与内蒙古农牧业厅、内蒙古农大等相关部门进行座谈。专家们一致认为:发展紫花苜蓿大有可为,内蒙古青年创业有闯劲,华中农大将继续发挥人才、科研、服务等方面的优势,指导张振华的创业项目。 上创业节目获融资百万元 进入大学后,张振华本想暂时放下苜蓿梦想,一心读书做好科研,没想到学校的创业宣传和优惠政策再次激发了他的创业热情。 “青年创业是创业群体的中流砥柱,实现青年学子的创业梦是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重要一环”,华中农业大学党委副书记唐峻介绍说,该校每年投入500万元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今年建设1.1万平方米的学生创业大楼,已涌现出“亲亲果园”等一批优秀大学生创业团队。 顺势而为,张振华整合各种资源,于今年初成立了内蒙古华蒙农牧业开发有限公司,凭借着对草原环保的担忧之情以及对紫花苜蓿市场的把握,开始了一边上学读书,一边种草创业的历程。 3月12日,张振华清楚记得这个日子,央视“创业英雄汇”发来“英雄帖”,邀请他两天后到北京介绍创业项目。 经打听后得知,节目组每期会收到很多项目申请,仅两百余个能获得面试机会,其中又只有15个能留下来录制节目,去北京到底值不值?如何均衡创业和学业?这让张振华打起了退堂鼓。 来自华中农大植科院党委副书记魏友伯的鼓励,坚定了张振华去试一试的信心,学院还特派豆科作物专家赵剑教授和辅导员陈志强作为张振华的技术顾问和指导老师,一同踏上了北京寻梦之旅。 “在北京栏目组面试那段时间,过得很紧张,压力问答、项目路演,连续一周每天只能睡四五个小时,项目终于通过了!”张振华回忆说,“在录制现场,不少央视工作人员和投资人都对他带来的苜 蓿项目既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又能实现防风固沙的环保功能很感兴趣”。投资人邓峰对张振华青睐有加,将他比喻成为草原上的雄鹰,“这个小伙子聪明又有勇气,特别让人喜欢。” “从环境保护、生态农业到大学生回村创业用所学知识带动农业增收农民致富,张振华在舞台上侃侃而谈,敢想敢做,用执着打动了投资人。”陈志强老师告诉记者,最终,张振华获得了100万元融资,在现场代表其所在团队与投资方签订了意向性合同。 有梦想才能坚持 “农业要想效益好,必须走规模化的路子,种草也是一样,需要大规模流转土地,购置机械化设备,一台进口大型收割机就要上百万元。”于是,缺少资金就是张振华创业时碰到的最大问题。但是,峰回路转,经过认真考虑,张振华不仅没有要投资方的100万元融资,甚至对投资方拟追投的3000万元也没有动心。 “与投资人打交道本来就是一种成长,项目能得到投资人肯定,现在更加有信心了。”张振华对记者说,“投资方希望实现对公司的完全控股,我和团队商量后,决定还是要做自己的企业。” 上了创业电视节目后,也有不少风投主动联系上他,张振华接触一些投资人后认为,农业并不是赚快钱的项目,在家乡创业,盈利不是唯一目的,环保和带动当地农民致富同样重要。他现在经常关注团中央、农业部、科技部等国家部委网站,了解到财政支农项目专项资金中就有高产优质苜蓿示范建设的项目。今年暑假,他就先后到山西、天津等地参加这些部门组织的社会实践考察。 高考超出一本线58分的张振华本来在填报志愿时有更多选择,他是家族几代人里唯一考上“重点大学”的,家庭对他抱有很高的期望。“实话实说,家里最开始对于我选农业大学是反对的,母亲哭过好几次。”张振华说,他从小在农村放过牛,深知务农的辛苦。长大后,随着读书越来越多,张振华也开始思考,一方面过度放牧使草原破坏严重,另一方面安全健康的牛奶需要高品质牧草来保障,刘永好、王文彪等企业家的故事是他研究和崇拜的对象。“做农业和环保都会有不错的收益,农业农村需要有梦想的年青人不断进来改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