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我国家禽业的发展趋势,健康养殖无疑是一个热门关键词,它与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全产业链、社会分工、深加工、节能减排等一起构建了中国养禽业转型升级的主旋律。 然而,在不少人看来健康养殖只是一个口号,它似乎只是专家在科研选题时的一个方向,亦或是企业在营销包装时的一种噱头,更可能是养殖户在人云亦云时的迷茫。 到底什么是健康养殖?笔者结合在业界采访时的所见所闻所思,试图打开家禽健康养殖的问号。 健康养殖概念之去亚健康 有人曾给健康养殖下定义,大概意思是:根据养殖对象的生物学特性和生理学需求,运用生态学、免疫学、营养学原理来指导养殖生产,为其营造一个良好的、有利于快速生长的生态环境,使其在生长发育和生产期间最大限度地减少疾病的发生,使生产的产品健康、安全、营养。 与健康相对的是病,那么从疫病防控的角度,健康养殖简单说就是要从“预防+治疗”转变为“保健+预防”,使动物生长健康、产品安全。 目前家禽养殖业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是,兽药和疫苗的滥用造成鸡只“免疫系统的支离破碎”(高玉鹏),从健康角度讲就是鸡的一生都处于“亚健康”。其发病就是在机体的亚健康与兽药、疫苗滥用的“折腾”中发生并传播,受此影响,其产品的安全性也就得不到保障。 健康养殖的切入点就是要解决兽药、疫苗解决不了的鸡“亚健康”问题,其疫病防控的方略在于“治病之力在病之外”,即中医所说的“治未病”,突破口是营养和免疫调控,着力点在生物安全措施。生产中,要在营养和管理上下功夫,增强免疫力,奠定鸡只健康的内在物质基础,并通过综合生物安全措施,构筑鸡群健康的外在环境屏障。 健康养殖方略之治未病 动物体内有一整套天然的抵御外界病原微生物入侵的防御屏障,在正常状况下动物可以通过这种自我防御而不得病。但是很多养殖者并不注重保护这层天然屏障,在病原微生物还未侵入机体的情况下就给鸡群大量使用抗生素或反复免疫,这是一种错误的理念和做法,导致现在的鸡越来越难养。 在养殖环境恶劣的情况下,动物体的自我保护能力已不足于抵御病原的入侵,这时通过营养和免疫调控,保障动物体固有防御屏障结构发育正常,并保证它们正常功能的发挥就成为健康养殖的有效手段。这其实就是兽医一贯强调的“养重于防,防重于治”的方针,即通过提高非特异性免疫力增强鸡只抗病力。 目前从营养角度提高家禽抗病力的研究,主要在抗应激能力营养调控和免疫机能营养调控等方面,其中在很大程度上还要通过营养和遗传的互作来完成;另外就是酶制剂、低聚糖、益生菌等新型饲料添加剂的研发,以期替代抗生素。 在免疫调控的角度,“促免疫、保肝、抗氧化”是目前较为成熟的理念(武现军),它主要是将西医整体化和中医现代化,采用功能性中兽药组方达到以下功效:“固屏障”-机体防御系统保健;“保供应”-保障机体各组织、器官系统功能所需的各种营养物质供应正常,及其内环境相对稳定;“稳通讯”-保障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结构和功能稳定;“安中枢”-保证中枢的营养供应和血液供应。说得通俗点就是通过功能性保健品注重粘膜营养、抗氧化、保肝健脾胃和促免疫的保健。 健康养殖保障之生物安全 如果说在营养和免疫上下功夫,是为了奠定鸡只健康的内在物质基础的话,那么健全的生物安全措施,则是构筑鸡群健康的外在环境屏障。 通常把生物安全分为基础生物安全、结构生物安全和操作生物安全。基础生物安全,即场址周边的生物安全,包括场址选择,各种配套设施的健全等。即使找不到得天独厚的天然隔离屏障,只少要避免 “一场有难,八方带灾”的困境;结构生物安全,指场区内布局和设施上的生物安全,包括禽场的布局、围墙围栏、场内道路、消毒设施、排污系统等;操作生物安全,泛指日常饲养管理过程中的生物安全,包括人员管理、全进全出、卫生消毒、隔离防护、日常监测等等。 生物安全说起来很简单,做起来也并不复杂,关键在于思想上的重视和行动上的落实。比如,盲目发展不考虑场址选择、病死鸡及粪便随意处置、消毒程序和设施的形同虚设,等等,都是老生常谈的问题。 一个科学、实用的生物安全体系在于,一是顶层设计,这取决于决策者的思路和力度,理念是否到位,制度是否健全,流程是否科学;二是全员参与,包括管理者、前勤、后勤在内都要长鸣生物安全的警钟;三是重点突出,根据季节、鸡龄、疫病种类等采取不同的生物安全措施;四是兼顾全面,考虑种鸡场、饲料厂、孵化场等之间的无缝衔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