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登陆 | 注册 | 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发展论坛 > 养禽业篇 > 文章

蛋鸡高产养殖五大新理念

时间:2015-01-29    点击: 次    来源:阳光畜牧网    作者:佚名 - 小 + 大

目前在蛋鸡养殖上,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还很大。以海兰鸡为例:养殖发达的国家和地区,80周产蛋22千克/只以上,而我国普遍不到19千克/只,还有很多不到80周就淘汰,产蛋不足16.5~17千克/只;全程死淘率先进国家和地区在6%左右,而我国平均为12%。这些巨大差异不仅是管理的问题,更多的是养殖观念的落后。

1 由传统看日历养鸡,到根据鸡实际发育状况养鸡的理念转变

大家知道,蛋鸡营养与管理的关键是后备母鸡达到最佳(最大)体重,凡是性成熟时达到体重目标或稍高于目标体重的后备母鸡必然是最高产的蛋鸡。而现实,由于蛋鸡品种向小型化、高生产性能的迅猛发展,对管理精细化和营养水平提出了更加苛刻的要求。完全按照我国现阶段的日龄划分、营养水平和饲料调配,已经很难养出符合标准的后备母鸡。更何况我国地域环境、鸡舍条件、管理能力、饲料营养水平等差异又非常巨大,按照这种看日历式安排生产、调配营养,即使管理水平和能力相同,养出的鸡群也会千差万别,鸡产蛋性能也参差不齐。为了提高蛋鸡的养殖效益,实现蛋鸡一生高峰期长达8~10个月,产蛋量突破20千克/只•生(优良的海兰等褐壳蛋鸡)和死淘率控制在7%~8%以内的目标。实践表明:打破日历养鸡,实施根据鸡实际生长发育状况,以客观、科学、数字化的标准来更换饲料、管理鸡群十分重要。

1.1 育雏期

首先把0~12周龄龄前—跖骨长到86毫米以上,体重0.85千克(褐壳、粉壳、白壳不分)都归为育雏期。在此期间的营养调配、管理要点要按照育雏期的要求进行。由于品种不同,达到此标准的实际时间也有差异,褐壳、粉壳可能在10周左右,白壳蛋鸡可能在11~12周左右,这样就拉大了育雏的时间,为育成鸡和后备母鸡的达标奠定了基础。更换雏鸡饲料也不再是42天或56天,而是以12周龄之前的“跖骨、体重”双达标为标准。这中间要一直使用育雏鸡维生素、矿物质预混饲料,并按照下列要求调配营养(如管理失误或发生疫病,造成鸡12周龄仍然不能双达标的,要在85日龄更换青年鸡饲料)。其中0~2周龄(或3周龄)根据品种(褐壳蛋鸡使用时间可以短些,白壳要长些)实际需要,最好使用膨化、微粉,甚至超微粉处理的雏鸡开口颗粒饲料(国内众成的610、和美华的雏禽宝、峪口的开口颗粒强化料都属于优质雏鸡开口饲料)。切记是易消化、营养高、抗病力强的卵黄般开口饲料,而不是小鸡饲料。粗蛋白要20%以上,代谢能2950大卡/千克,蛋氨酸0.45%,赖氨酸1.0% ,钙0.9% ,有效磷0.37%。 2(或3周龄)~5周龄(白壳蛋鸡6周龄)最好以自配饲料为主,其中粗蛋白质≥18.5%,代谢能≥2850大卡/千克,赖氨酸≥1.0%,蛋氨酸≥0.44%,钙0.9%,有效磷0.37%。此时对于使用纯豆粕配方的豆粕添加量不低于30%,另添加1%~1.5%的优质豆油,以确保蛋白和能量的充足供应(有膨化大豆的可以添加5%左右)。如此饲养雏鸡在35天均可以达标。 5周龄(白壳蛋鸡6周龄)—跖骨长度86毫米,体重0.85千克,仍然使用育雏的预混剂,粗蛋白质18%左右(5%的雏鸡预混料添加豆粕27%~28%),代谢能≥2850大卡/千克,钙0.9%,有效磷0.37%。赖氨酸≥1.00 %,蛋氨酸≥0.42%,可以去掉油脂的添加。

1.2 育成期

12周龄前跖骨、体重双达标———褐壳蛋鸡体重1.5千克、粉壳1.35~1.4千克体重。只有跖骨长度、体重双达标,才是更换青年鸡饲料的唯一标准。青年鸡要求褐壳鸡粗蛋白质15.5%左右,粉壳、白壳蛋鸡粗蛋白16%,代谢能≥2750大卡/千克,钙0.8%,有效磷≥0.24%,赖氨酸0.73%,蛋氨酸0.36%。使用预混料的需要豆粕添加20%~22%,添加玉米65%左右,麸皮10%左右,在体重达标后可以更换为产蛋鸡预混料,但豆粕等大配方与育成期大致相同。

1.3 产蛋前期

褐壳蛋鸡1.6千克,粉壳蛋鸡1.5千克,白壳蛋鸡1.35千克—32周达到上述体重的鸡,已经达体成熟。这样的鸡开产后不仅蛋重大,产蛋高峰持续性好,而且死淘率低。由于鸡采食量最大化需要32周后,之前蛋重要增加、产蛋率在不断提高,体重仍在增长,很容易出现营养摄入不足的负平衡。所以,此阶段营养的满足是重中之重。粗蛋白绝不低于16.5%,代谢能在2750大卡以上,最好添加1%~1.5%的优质豆油,蛋氨酸不低于0.45%(最好按照褐壳蛋鸡每天每只450毫克,粉壳蛋鸡430毫克,白壳蛋鸡380毫克的量根据采食量调整配方)。要高度重视产蛋期间的营养调配,特别是夏季、秋季上高峰的鸡群,否则很容易没有高峰期。使用预混料最好按增加20%的采食量来添加。

上一篇:蛋鸡行业发展呈现六大趋势

下一篇:白羽肉鸡产业未来发展的几点思考

网站地图 | 服务条款 | 联系方式 | 关于阳光
冀公网安备 13050002001403号

|

建议使用1440*900分辨率浏览 
冀ICP备14003538号  |   QQ:472413691  |  电话:0319—31630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