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登陆 | 注册 | 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发展论坛 > 牛羊业篇 > 文章

我国肉牛业概况及前景

时间:2012-05-01    点击: 次    来源:中国动物保健    作者:桑国俊 - 小 + 大

桑国俊
(甘肃省畜牧兽医研究所  甘肃  平凉744000)

    一、我国肉牛业现状
    我国养牛业的历史源远流长,牛向肉用方向的发展过程,基本上与日本肉牛饲养业发展的经历相同。即经过役用期、役肉兼用期和肉用期三个阶段。大体划分为20世纪70年代以前为役用期,20世纪70年代后为役肉兼用期,20世纪90年代开始逐步进入肉用期。其特点如下。
    1.数量增加,生产水平提高  1980年全国牛存栏头数0.71亿头,1990年全国牛存栏头数达1.03亿头,2010年全国牛存栏头数达1.06亿头,比1980年增长49.3%。2005年牛存栏头数(1.1亿头)占世界牛存栏总量(13.55亿头)的8.12%,仅次于印度和巴西,居世界第三位,牛肉产量达568.1万吨,与1990年的125.6万吨相比,翻了近两番,年递增率30.15%,这是中国乃至世界肉牛发展史上没有先例的,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三个牛肉生产大国,仅次于美国和巴西。从1979年到1992年,出栏率提高了2倍,达到14.03%,超过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12.33%;平均胴体重从77.5kg提高到129kg。
    我国牛肉产量保持逐年增长势头。2005年牛肉产量是1961年牛肉产量的90.14倍。中国牛肉产量占世界牛肉产量的比重呈现良好的增长态势,从1961年的0.28%提高到2005年的11.29%。在40多年间,比重提高了40.32倍,是所有畜种中比重增长最大的。人均牛肉占有量1995年为2.7kg,2000年为4.0kg,2004年达到4.8kg,但仅位于世界第103位,消费潜力很大。
    考察牛肉产量5年增长率,中国牛肉产量增长在20世纪90年代达到高潮,1990年比1985年增长154.71%,1995年比1990年增长176.34%。进入21世纪后,中国牛肉产量增长虽有所减缓,但年增长率始终保持正值。相比之下,世界牛肉产量的增长要缓慢的多。上世纪80年代以后,5年增长率更是减小到10%以下。
    2.品种改良和选育步伐加快  我国从20世纪30年代就曾引入短角牛等优良品种进行改良。但是,有组织、有计划、大规模地开展此项工作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先后从德国、奥地利、法国、加拿大等国引进乳肉兼用型西门塔尔、肉用型夏洛来、利木辛、海福特、抗旱王和辛地红牛等16个品种的良种公牛近1000头,改良我国黄牛,使黄牛从单一的役用向乳、肉、役兼用方向发展。经过各地多年实践,确定了以西门塔尔、夏洛来和利木辛为当家品种,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品种和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采用不同的杂交方法和杂交组合。在河南、河北、辽宁、安徽、山东、甘肃等省,用夏洛来、利木辛和西门塔尔等几个肉用品种或乳肉兼用品种对当地黄牛及其杂种后代进行二元或三元杂交,生产肉杂牛。
    在河南省南阳、驻马店、周口和安徽阜阳及山东菏泽一带广大的黄淮海平原上,肉牛改良集中连片,形成数十万头的肉杂牛群体,与当地的粮棉种植业结合起来,经济效益显著,形成中原肉牛带。乳肉兼用的西杂牛在松辽平原、科尔沁草原、太行山麓、皖北、豫东和苏北农区形成了近百万头的群体。我国地方良种黄牛(如秦川牛、鲁西黄牛、晋南牛、南阳牛等)导人国外优良品种(如丹麦红牛、利木辛牛等品种)的血液后,体型结构得以改变,产肉性能得以提高,出栏周期得以缩短。在安徽、河北、湖北、甘肃等省还利用国内地方的良种(秦川牛、南阳牛)改良当地小型黄牛,也普遍加大了体型,提高了免疫力,提高了产肉性能,黄牛低产的缺点也得到了改善。
    3.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  冻精技术自20世纪60年代引入我国之后,人工授精已成为黄牛改良的重要手段。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家拨出大量经费进行冷配服务体系建设,2009年有种公牛站62个、种肉牛场136个,种肉牛年出场15313头、年末存栏49053头,其中能繁母牛29361头;种牦牛场13个,种牦牛年出场3668头,年末存栏63095头,其中能繁母牦牛27340头。建立县级改良站(冷配站)6289处,培训技术人员87.9万人。1984年制定并颁布了我国牛冷冻精液国家标准。肉牛的屠宰、冷藏、加工体系建设也有了一定的规模,为肉牛产品的加工增值、系列开发提供了条件,像河南省的南阳、周口和安徽的阜阳地区,肉牛屠宰场、冷冻厂、食品厂、皮革厂、制药厂等都有了相当大的发展,对提高肉牛养殖业的经济效益发挥了重要作用。
    4.肉牛育肥向规模化、商品化方向发展  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的肉牛育肥业,首先是从供港活牛育肥开始的。香港市场优质牛肉价高,普通牛肉的售价与优质牛肉售价几乎相差一半,达不到优质标准,盈利就少甚至亏本。因此,我国各地外贸部门或自建肉牛育肥场,或组织农户进行育肥。河南的邓州、新野、唐河、方城、淮阳、商水、鹿邑、商丘、安阳、滑县等地农村出现了5~10头的育肥户、50~200头的育肥场和上千头的育肥专业村;南阳肉食企业集团兴建了万头育肥养牛场,1997年销售额2亿元,创汇1400万美元。河北省三河市出现了占地6.67公顷、养牛9000头、年出栏12000头、年创利600万元、固定资产和流动资金3500万元的福成肉牛集团公司。甘肃省平凉市雄风实业有限公司为国家商检局供港澳活牛注册场,每年向港澳提供大量育肥肉牛;甘肃省平凉市西开(集团)公司集肉牛养殖、牛肉分割、酿造、餐饮于一体,积极延伸肉牛产业链,显著提高了肉牛养殖户和企业的经济效益。
    5.市场潜力不断得到发掘  随着城乡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高,瘦肉率高的牛肉消费量增长迅速, 所以内地市场的牛肉价格一直居高不下。东南部沿海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牛肉更是供不应求,价格比内地高出l~2倍。河南、山东、安徽等省,近几年来已经捷足先登,把活牛及牛肉产品率先打入东南沿海市场,建立了比较稳定的销售渠道。港澳市场,每天屠宰销售活牛500多头,年需活牛25万余头。

上一篇:2012年我国牛肉行业发展情况研究分析

下一篇:2012年河北省奶业发展建议

网站地图 | 服务条款 | 联系方式 | 关于阳光
冀公网安备 13050002001403号

|

建议使用1440*900分辨率浏览 
冀ICP备14003538号  |   QQ:472413691  |  电话:0319—31630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