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1-01-05 点击: 次 来源:国家肉牛产业技术体系 作者:阳光畜牧网 - 小 + 大
1. 2010年肉牛产业特点及存在问题 1.1 基本特点 存栏数和产肉量稳中有降,预测实际存栏不足8000万头,其中母牛不足3500万头,牛肉减产约70万吨。养殖仍以母牛分散和异地短期育肥为主;未严格实施检疫、牛病蔓延、屠宰加工监管不严且产能过剩的状况没有改善;肉牛无针对、系统性的促发展和金融、保险政策。养殖经济效益处于微利状态。 牛肉国际贸易首现黑字。消费、产业结构和经营理念出现新动向:消费人群趋于年青化,地方政府和企业开始重视母牛基地建设,优质优价态势已现,从牧场到餐桌的全产业链经营模式是产业创新点。 1.2 产区变化 各产区存栏继续下降,尤以中原(皖、晋、鲁、冀、豫)为甚,其中皖、晋、鲁、冀已成以屠宰为主的牛肉产区,中原产区步入肉牛产业革命的前夜。养殖区域继续由中原向其他产区及不发达地区转移。南部(云、川、湘、鄂、黔、赣、桂、渝)、东北(黑、吉)和西部(陕、甘、宁、新)兼作母牛基地的优势明显。南部最具发展潜力。 1.3 效益与安全 行业间政策资源的不平衡分配、盲目杂交、养殖及屠宰恶性竞争成本的增加、猪肉价格的压制和牵制,压缩了产业效益空间。中原地区抢购育肥牛、私屠滥宰、弑母杀青和弃牛打工,动摇着产业基础。口蹄疫和牛支原体肺炎仍是主要疫病,养殖环境恶劣和无规范的长途运输及疫病扑杀赔偿比例不当,导致易爆发、扩散、隐瞒重大疫病,加大了病害隐患。牛肉供不应求未成为提高产业效益主因,反滋生着走私进口和注水、违禁用药市场,威胁着食品安全。产业微利状态降低了产业安民效果。 1.4 产业技术 有关肉牛的标准、规范政出多门且缺乏一致性。“引种、退化、再引种”依旧恶性循环。以经济为导向的黄牛育种、保种方向和研发相应盈利技术已成共识;提高牛肉档次的养殖和加工技术开始支撑产业;快大型牛种改良仍是主流,但欠缺杂交用种配套方针;现有技术能满足产业的部分需求,但缺乏推广途径。推广成本高于收益和机制不完善及养殖标准化和规模化程度低是技术普及的瓶颈。 1.5 产业政策 国家开始关注制种战略,着手肉牛良种工程建设。肉牛被纳入“养殖标准化示范场创建活动”。 2. 2011年肉牛产业发展趋势分析 2.1 存栏量与养殖方式 城镇化和户籍制度的变化及大型经济圈的形成,将使存栏量继续下降。母牛分散养殖和集中短期育肥方式仍是主体。奶牛公犊育肥率提高3%以上。包括分散的农户养殖,标准化进程有所加快,适度规模场或机制较为完善的合作组织有所增加。单位农户的母牛存栏数、“母牛带犊小区”、“母牛带犊+育肥”的复合经营场(组织)及导入配套技术和设施设备、注重生态环境的规模场(区)继续增加。稳定存栏量、提高单产和肉质成为主题。 2.2养殖成本和效益 饲料原料价格稳中有涨,养殖成本增加。部分农区秸秆类过剩,牧区饲料趋于紧缺,南方草山草坡利用率继续提高。自身的低效率和对生猪等行业的补贴政策仍压制养牛效益空间,牛价和养殖效益微增。 2.3疾病与防疫 重大疫病仍得不到有效控制,但流行态势趋缓。常发病仍将持续危害,缺医少药、疫情监测滞后现象仍很普遍。防治新技术措施仍难广泛实施,牛主自行诊治仍是主流。 2.4屠宰加工 纯屠宰企业盈利更加困难,兼并和倒闭继续加速,牛源争夺、弑母杀青持续。重信誉、注重母牛基地建设,从牧场到餐桌的全产业链经营模式将在中原以外产区陆续诞生,出现技术质量型产地和牛种品牌企业。 |
上一篇:中国闹起了“肉牛荒”
|
建议使用1440*900分辨率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