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登陆 | 注册 | 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发展论坛 > 牛羊业篇 > 文章

中国闹起了“肉牛荒”

时间:2010-12-29    点击: 次    来源:淘牛网    作者:阳光畜牧网 - 小 + 大

    中国“肉牛荒”是从哪一年开始的,很少有人能说得清。只知道曾经肉牛成群的山坡、原野和村落,再难以看见牛的身影。连乡下一些年幼的孩童也不知牛为何物,跟着爷爷奶奶到牛场去看牛,像进了城里的动物园。国人餐桌上也很少有本土生产的牛肉,替而代之的是通过多种渠道而入的“洋货”。荷兰的、巴西的、阿根廷的……,通关的,走私的,高价的,低价的,该来的不该来的漂洋过海都来了。和西方国家相比,虽然中国的人均牛肉占有量还很小很小,但地球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市场是极大的,中国牛肉消费总量已居全球第四位。于是,大批“洋牛肉”蜂拥而至,挤占中国的牛肉市场,冲击着中国肉牛业的发展。荷兰合作银行从事食品及农业研究的北京代表处高级经理潘晨军日前在中国牛羊市场展望媒体简报会上说,随着中国进口牛肉政策的宽松以及消费量增长的需求,预计2010年内中国将成为牛肉净进口国,失去市场话语权。
    潘晨军对中国肉牛市场的评估是否准确有待验证。中国肉牛业的冷落、萧条和萎缩却是不争的事实。不少人在研究中国肉牛业的怪异现象:一方面市场需求旺盛,成本迅猛增加,另一方面却是肉牛销售价格低迷。2009年,我国牛肉价格最高值出现在春节前夕,生鲜牛肉市场价达到每公斤29.2元,这样的价格只有部分基础母牛存栏四、五十头以上的规模化养殖企业处于盈利状态,多数养殖企业和养殖户亏损。原因主要是牛源奇缺价格高,养殖户买一头300公斤重的架子牛需6000元左右。饲料价格昂贵,玉米每斤市场价已达到1元钱,农村劳动力工资也越来越高。尤其是平原地区肉牛养殖多采用全舍饲喂养,饲料来源主要依赖秸秆和精料。养殖成本的大幅提升,使得利润空间极小,越来越多的养殖户不再养牛。效益低下,利润递减,致使农区肉牛养殖发展迟滞。
    私屠滥宰是造成我国出现“肉牛荒”的又一个原因。虽然近些年来我国肉牛屠宰有所规范,但因管理力度不够仍存在大量私屠滥宰现象,大批后备母牛、能繁母牛以及妊娠母牛被宰杀。私屠滥宰不仅影响产业的健康发展,还会对牛肉市场造成诸多负面影响。牛肉质量差,安全隐患多,打水肉、病死牛肉也混迹于市。来自中法肉牛研究与发展中心的专家认为,中国肉牛的屠宰量、屠宰速度严重超标,屠宰加工速度明显超过养殖存栏速度。据了解,世界平均水平肉牛屠宰的安全线是25%,即存栏100头牛屠宰25头左右,中国目前的屠宰速度已经超过40%,这也是导致产业萎缩的重要因素。
    有人说肉牛业是我国农业产业中最具潜在竞争力、少与人类争粮食的黄金产业,这话很有道理。肉牛业经济容量大,带动力强,不仅关乎到国人的菜篮子,而且还支撑着饲料、皮毛、动物保健等其他产业。在当前扩大内需的宏观形势下,政府应加大扶持力度,使之尽快成为我国农业经济新的增长点。我们的友邻韩国和日本两国财政连续多年投入巨资,用于本国肉牛品种选育和产业发展,使韩牛、和牛步入了世界名牛行列。既然是名牛身价也的确不凡,韩牛肉、和牛肉端上中国人的餐桌,便卖出了天价,每公斤近千元人民币,相当于中国牛肉的几十倍。13亿中国人不能永远靠吃“洋牛肉”过日子,这样既失脸面也浪费钱财。拥有960万平方公里国土的农业大国不可能没有自己的肉牛产业,中国“肉牛荒”也不可能永远荒下去。只不过中国肉牛业的复兴和发展要走漫长而艰辛的路。要下很大力气。
    往日的中国肉牛业并不像现在这样冷落萧条,也曾经有过辉煌。1992年以来,农业部在我国农区推出了“秸秆养畜示范县”项目建设。通过深入挖掘秸秆饲料资源和适当补充精料,大力发展农区草食家畜,推动了肉牛产业的快速发展。形成了以河南、河北、安徽、山东四省为中心的中原肉牛带和以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及内蒙古东部为区域的东北肉牛带。中国牛存栏头数曾居全球第一,2006年牛肉产量达749.99万吨,仅次于美国、欧盟和巴西。还在中国肉牛业刚刚起步的时候,原新华社社长穆青先生就采写了《谁有远见谁养牛》、《赶着黄牛奔小康》等报道。真实反映了当时中原养牛业的发展情景,在人们脑海里留下了深刻记忆。然而好景不长,中国肉牛业便开始逐渐下滑。眼下又至年关,在吉林、山东、河南的一些地方由于牛源奇缺,已经开始宰杀母牛和幼牛,形势十分严峻。当务之急是抢救和保护母牛。母牛是肉牛产业发展的基础,正常应在肉牛养殖种群中占40%左右,才能维持产业的良性发展。而一旦这个平衡被打破,恢复起来就相当困难。国家应加大对能繁母牛的扶持,建立良种母牛养殖补贴制度,大力推广规模化和标准化养殖,采取政策性奖励机制,鼓励、引导农户和企业适度规模化养殖母牛。
    当前制约我国牛肉市场竞争力的主要因素是质量问题。提高牛肉质量是中国肉牛业持续发展的关键。提高牛肉质量首先须加强优良品种的引进和改良。由于国家在种牛繁育体系建设中投入少,我国肉牛品种培育工作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肉用种牛的自给问题,目前存栏的肉用种公牛大部分是引进的活体或胚胎。还有一部分是引进纯种的繁育后代。冷冻精液不能满足能繁母牛的需求,改良效果欠佳。还应利用基因组合等高新育种新技术,培育新品种。奶牛的生长速度快,饲料报酬也比黄牛高,利用奶牛生产牛肉是另一种经济有效的肉牛生产方式。我国奶牛发展基础好,人工授精技术得到了推广。公牛犊除少数留种外,大部分可作为肉用牛饲养。用奶牛群中一定比例的奶母牛与专门化的肉用公牛杂交,用其后代作牛肉生产。法国奶牛中有15%与肉用公牛杂交,英国的牛肉生产对奶牛群的依赖性很大,其肉牛群中的繁殖母牛多由奶用母牛与肉用公牛杂交所生的小母牛育成。荷兰20%的奶母牛与肉用品种公牛杂交,以生产肉用犊牛,来保证高档牛肉的生产。总之,肉牛综合体系的研究、建立和广泛应用,对实现肉牛生产名牌战略必将产生极大的推动作用。
    借鉴国外肉牛业发展的经验,实行公司连基地,基地连农户,实行种、养、加、销一体产业化是实现我国优质高效肉牛发展的必由之路。公司不仅要在饲料的配合、生产管理的规范、疫病的防治等方面给予指导,而且对屠宰加工、产品质量、品牌建设、销售体系等方面进行规范,以提高行业利润,并做到各个生产环节间利润的合理分配,保证肉牛产业的持续稳定发展。
    “十二五”期间,肉牛产业要实现突破式发展,国家应该通过政策和资金的扶持,切实引导并鼓励发展肉牛产业化经营,提升产区政府发展肉牛生产和规模养殖的积极性。鼓励更多的社会资本进入肉牛行业。引导发展专业合作组织提升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扶持起一批致力于牛源基地建设的龙头企业。一句话,不能让中国“肉牛荒”再荒下去。

上一篇:肉牛养殖下滑的原因分析

下一篇:2011年肉牛产业发展趋势与政策建议

网站地图 | 服务条款 | 联系方式 | 关于阳光
冀公网安备 13050002001403号

|

建议使用1440*900分辨率浏览 
冀ICP备14003538号  |   QQ:472413691  |  电话:0319—31630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