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登陆 | 注册 | 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发展论坛 > 动保业篇 > 文章

突破中国动物药品的战略瓶颈

时间:2010-10-21    点击: 次    来源:国红主页    作者:阳光畜牧网 - 小 + 大

  按照定义,动物药品是指用于预防、治疗、诊断动物疾病,有目的的调节其生理机能并规定作用、用途、用法、用量的物质。从动物药品的生产和经营企业来看,动物药品业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基本走向成熟,使得动物药品行业从营销研发到机制和资本经营都迈上了一个全新的台阶,已成为大畜牧业的一个辅助产业,随着畜牧业的不断发展而兴旺。一方面,就生产者而言,动物药品结构日趋合理,人们已经意识到发展绿色动物药品不单是开发一类特殊产品,而是通过产品质量控制,建立和发展一种新的生产方式。就经营企业而言,人们经营绿色动物药品不是为了追求“时髦”,而是明确了企业的自身定位。就消费者而言,最初大多数的消费者对绿色兽药的涵义不了解,错把绿色动物药品看成是绿颜色的产品,目前人们对绿色动物药品的理解和关注进一步加强,尤其对疗效、残留、毒副反应的关注度与认知度超过以往任何时候。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现有动物药品生产企业2200多家,产品品种与规格达2000多种,年产值超过150亿元人民币;约有经营企业50000多家,年销售额170亿元人民币。随着2005年12月31日的临近,估计将有1500家的兽药生产企业被市场淘汰出局,加之人们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改善和提高,绿色安全动物药品的研发、生产、经营和使用,以GMP的实施作为基础,以“绿色安全”为突破口,以“保护动物健康,保护人类健康,保障畜禽产品健康”为终极目标,已经成为大畜牧业发展的一种价值取向。现有的企业和从业者将会面临一次前所未有的生存压力,但我们深信中国动物药品将是一片崭新的天空。 
    一、中国动物药品:辉煌和竞争同步
  中国动物药品业的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过程,这也适应了大畜牧业的规模化、产业化和区域化的发展态势,如:养猪业的企业化发展,养禽业的专业村发展,猪、鸡、鸭、鱼的生态链发展等等。从人们餐饮膳食结构的发展和变化,进一步带动和推动了绿色畜禽产品的精细化分级加工,从而推动了动物药品生产和经营“为谁服务、怎样服务”的经营客体的深入变化,生理调节剂、生产性能促进剂等已经从预防药品、治疗药品中脱颖而出,成为一种新的动物保健价值主体,预防药品(如疫苗、消毒药品、驱虫药等)和治疗药品(抗生素、抗菌药、抗病毒药等)仍将成为中国动物药品的主流产品。
  随着于2004年11月1日新的兽药管理条例的实施,中国动物药品业的发展将进一步得到规范。自2001年以来,农业部关于新产品审批与注册、GMP的实施、养殖禁用药物目录、兽药标签说明书的规范、官方兽医制度和近期与新兽药管理条例相配套的实施细则的发布和兽药地方标准的清理、升级和废止等一系列规章的出台,有效监督、引导和管理了研发、生产、经营和使用的各个环节。目前,从国家无规定动物疫病区的建立和国家绿色无公害畜禽产品区的建立可以看出,国家已经初步建立起了绿色动物药品“从原料到进入动物产品”的全程质量控制体系,也初步建立起了绿色食品“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质量控制体系。显然,中国动物药品曾经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辉煌,也必将继续发展壮大,但对从业企业和从业人员而言,竞争空前加剧,有多少人可以自豪的说:面对竞争,我已经准备好了! 
    二、突破瓶颈:理请思路就是从树立观念开始
  动物药品供需双方的观念滞后,严重制约了绿色动物药品市场的快速发展。生产者和经营者利用人们对动物药品合格与否缺乏有效的识别,大肆坑害消费者。生产者缺乏社会责任感和企业的社会性,没有树立“做百年企业”的经营思想,一味追求产品的经营利润,通过压质压价获取短暂的市场占有率,以产品质量和企业品牌为赌注;经营者缺乏大市场、大流通的观念,把产品销售定位局限在本地区或很小的范围,并未瞄准国内其它地区或国际市场,为假冒伪劣产品的存在提供市场空间。此外,有的企业缺乏良好的行业诚信,为了生存而恶性竞争,靠模仿做秀、粗制滥造、低价抢滩等手段钻营取巧。观念和意识的滞后严重制约了动物药品市场的规范化发展。
  动物养殖的规模化和专业化程度决定了动物药品的市场需求水平。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也是一个畜牧生产大国,但这种“大”主要体现在从业人员和从业区域大,总产量大。但人均生产量较低,养殖数量、规模和品种相对分散。这种分散养殖和分散经营不利于动物药品的管理和经营。由于规模较小,无法有效的形成产、供、销一条产业链,现代产业化养殖有待进一步发展。近年来,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一些新型的养殖项目不断出现,但总体的产业化尚未完全形成,制约了特殊药品和专一药品的市场销售。
  国际上更高更好更严的动物性食品卫生标准和技术标准,即所谓的“绿色壁垒”,使中国的动物性食品的出口受挫。更多的部门或有关人员不是深刻的自我检讨与调整,积极应对,而是一味的认为“条件苛刻”。中国人自己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我们为什么不首先提出更高的既符合国内、又符合国际通用的动物性食品卫生标准?
  动物药品是一类涉农特殊商品,生产、经营和使用的技术要求较高,更多的是通过基层兽医和养殖技术人员进行消费。但是,整个大畜牧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不高,导致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信息沟通不畅,加之市场监督、处罚不力,假、冒、伪、劣产品盛行,降低了消费者的购买欲望,限制了动物药品的市场发展,另一方面又发现畜禽的病死率仍然居高不下,畜禽的生产性能未能得到有效的调节,消费者对产品的品质产生怀疑。
  中国动物药品企业适时扩大规模,走集团化发展之路是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必然选择。政府和企业应集中有限财力,实施“肥上加膘”的重点倾斜扶持政策,要按照大规模、高科技、外向型、新机制的原则,大力培育和发展一批动物药品“龙头”企业,并引导龙头企业以品牌为核心,以资本为纽带,通过不同方式的战略重组,组建“联合舰队”,提高动物药品产业及大畜牧业的整体素质和综合效益。中国兽药GMP的实施起步较晚,但这并不影响行业的进一步规范。如果在GMP实施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集体研究制定动物药品行业自律规范,推行“一次故意严重围规,终身不再进入本业”的严厉的行业诚信约束机制,可以预想谁也不会贸然以行业、产品、企业信誉甚至“逐出场”的代价而有所懈怠。 
    三、突破瓶颈:重视研发就是重视生命
  目前,国家主管部门和相关行业协会(学会)较少召集业内专家从动物药品宏观发展和国情需要的角度确定研究课题或重大项目攻关的指导性意见,各单位自主立题、各自为阵,研究项目重复,研究缺乏深度,加之对药品配方、生产工艺等知识产权保护不力,急功近利的现象在动物药品研究上显得尤其突出。许多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更多的关注应用研究,忽略基础研究,存在浮躁心理;研究经费与硬件设施上不能确保基础研究。研究单位与个人自我封闭,对学术进展缺乏沟通和交流,高品位的动物药品学术研讨会或年会很少,即使举办相应的学术会议也缺少重点和深度。动物药品的高端研究在我国相对滞后,除了研究经费严重短缺以外,更主要的是缺乏先进的研究设备和设施,高水平的研发人员也严重短缺。到目前为止,我们国家还没有一家高水平的、专业的动物药品研究机构,主要是挂靠在一些大专院校或研究院所的动物药品研究室来完成各项研究。由于动物药品生产企业规模普遍较小,经济实力不强,象国外那种研发与生产的企业集团在我国为数不多。

上一篇:张国红:现代兽药企业的管理

下一篇:解析“绿曼现象”

网站地图 | 服务条款 | 联系方式 | 关于阳光
冀公网安备 13050002001403号

|

建议使用1440*900分辨率浏览 
冀ICP备14003538号  |   QQ:472413691  |  电话:0319—3163003  |